人固舍吾而弗从,吾安得徇人而从之。
昔所闻其是兮,今也见之则非。
嗟若人之弗类,尚何足以与为。
彼天下之皆然,嗟予去此而从谁。
信亦命已矣夫,固行兮而曷疑。
不归(bù guī)的意思:不返回;不回来
何足(hé zú)的意思:不值得一提,不值得一提的事物
所闻(suǒ wén)的意思:
所听到的;所知道的。《商君书·更法》:“夫常人安于故习,学者溺于所闻。”《汉书·刘向传》:“臣幸得託肺附,诚见阴阳不调,不敢不通所闻。” 晋 陶潜 《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汉 ,无论 魏 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人君耳习於所闻,则喜諛而恶直。”
天下(tiān xià)的意思:指整个世界、全国或全境。
徇人(xùn rén)的意思: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他人的利益,不顾大局。
已矣(yǐ yǐ)的意思:已经结束或已经完了
足以(zú yǐ)的意思:足够;充分到达某种程度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世事的感慨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行曷为兮天下,老吾身而不归"一句,表现出诗人对于已经变迁的世界感到无比的孤独与失落。诗中的“老吾身”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个人生命的消亡感。
接下来的"人固舍吾而弗从,吾安得徇人而从之"则是对人际关系的深刻反思,表现出诗人对于那些已经背弃自己、不再跟随自己的朋友或同伴的无奈与悲哀。这里的“徇”字用得非常传神,它既包含了请求也含有哀求之意。
"昔所闻其是兮,今也见之则非"一句,揭示了对过去信仰或认识的怀疑和否定,反映出诗人对于事物本质的深刻洞察。"嗟若人之弗类"表达了一种悲哀,这里的“弗类”意味着无法归类,不同流合污,是一种对于世态炎凉、人心不古的无奈感受。
最后的"彼天下之皆然,嗟予去此而从谁。信亦命已矣夫,固行兮而曷疑"则是诗人的决断与自信的表达。在这里,“彼天下之皆然”强调了这种无奈感受的普遍性,而“嗟予去此而从谁”则是在这个普遍性的背景下,诗人对于自己的未来和方向的迷茫。然而,紧接着的"信亦命已矣夫,固行兮而曷疑"却表现出一种坚定和不疑惑,这里的“信”是对自己选择的肯定,“固行兮而曷疑”则是一种面对未来的勇气和决心。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世界和人性的独特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