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间书屋小,桥畔草亭幽。
静爱林中卧,闲寻物外游。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居住环境与内心世界,充满了宁静与超脱的氛围。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隐居之所的自然美景与内心的平和。
首联“门闭碧溪头,山光映水流”,以“碧溪”、“山光”、“流水”构成一幅清幽的画面,溪水潺潺,山色映照,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的静谧之感。门闭二字,既暗示了隐居生活的私密性,也体现了对世俗世界的隔绝。
颔联“竹间书屋小,桥畔草亭幽”,进一步描绘了隐居之所的布局与细节。竹林中的小书屋,桥边的草亭,虽小却充满雅致与宁静,暗示了主人的生活情趣与精神追求。这里的“小”与“幽”不仅指空间上的特点,更蕴含着心灵上的淡泊与超然。
颈联“静爱林中卧,闲寻物外游”,表达了隐士对自然的亲近与内心的平静。在林中静卧,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体现;闲时游历于世外,是对自由与超脱的向往。这两句诗展现了隐士追求的精神境界,即在自然中找到内心的安宁与满足。
尾联“自嫌黄绶俗,情为白云留”,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官场世俗的反感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黄绶,古代官服上的标志,象征官职与权力,此处暗喻世俗的束缚与诱惑。诗人自认为被这些世俗所累,心向那如白云般自由、纯净的生活。这一句不仅是对自身情感的表达,也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与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环境的描绘与内心世界的抒发,展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自然、宁静与超脱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对隐逸文化的独特理解和审美情趣。
一肩行李,怪黄头抵死,匆匆催发。
一角斜阳亭堠树,几阵晚潮流急。
画舫迟灯,金尊醉晚,到此真须别。
开帆行矣,归期还是休说。
惟念泥枕支鬟,明灯索笑,惯了闲时节。
见说鸳鸯湖上柳,犹有未销残雪。
第一休忘,题诗双管,更冒春寒捻。
欲知相忆,天涯应有明月。
愁萦恨惹匆匆里,琼花经雨先谢。
一轮宝镜,照他奉倩,泪如珠泻。
今生负也,悔末乞、杨枝水洒。
望空江、翠雨飘飘,忍听暮钟打。
凄绝蓬莱劫,并命鸳鸯,顿教抛舍。
大招赋遍,怅翩然、空留遗挂。
寒绿粼粼,照不见、黛螺如画。
算三生、素袂只有梦里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