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9日(农历三月廿二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我将》
《我将》全文
秦 / 诗经   形式: 四言诗

我将我享,维羊维牛,维天其右之。仪式刑文王之典,日靖四方。伊嘏文王,既右飨之。我其夙夜,畏天之威,于时保之。

(0)
拼音版原文全文
jiāng
xiānqín / shījīng

jiāngxiǎngwéiyángwéiniúwéitiānyòuzhī

shìxíngwénwángzhīdiǎnjìngfāng

wénwángyòuxiǎngzhī

wèitiānzhīwēishíbǎozhī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四方(sì fāng)的意思:四个方向,指东、西、南、北四个方位。

夙夜(sù yè)的意思:指早晚,形容时间长久,不分昼夜。

仪式(yí shì)的意思:指按照一定的程序和规范进行的正式活动或仪式。

右飨(yòu xiǎng)的意思:指以右手端食品祭祀神灵或尊贵的人。

于时(yú shí)的意思:指适时、合时宜。

注释
我:周武王自称。
将:捧。
享:献祭品。
右:通“佑”,保佑。
仪式:法度。
刑:通“型”,效法。
典:典章制度。
靖:平定,治理。
伊:语助词。
嘏:福。
一说通“假”,伟大。
既:尽。
右:助。
朱熹《诗集传》则以为神灵“降而在祭牛羊之右”。
飨:享用祭品。
夙夜:早晚,指勤政。
于时:于是。
注释2

我:周武王自称。将:捧。

享:献祭品。

右:通“佑”,保佑。

仪式:法度。刑:通“型”,效法。典:典章制度。

靖:平定,治理。

伊:语助词。嘏(gǔ):福。一说通“假”,伟大。

既:尽。右:助。朱熹《诗集传》则以为神灵“降而在祭牛羊之右”。飨(xiǎng):享用祭品。

夙夜:早晚,指勤政。

于时:于是。

翻译
奉上祭品献神灵,祭品有牛还有羊,祈求上天佑周邦。效法文王的典章,日日谋求安四方。伟大文王英名扬,配祀上帝祭品享。我们早晚勤努力,遵循天道畏天威,才能保佑我周邦。
译文

奉上祭品献神灵,祭品有牛还有羊,祈求上天佑周邦。效法文王的典章,日日谋求安四方。伟大文王英名扬,配祀上天祭品享。我们早晚勤努力,遵循天道畏天威,才能保佑我周邦。

赏析

《大武》的乐曲早已失传,虽有零星的资料,但终难具体描述。然其舞蹈形式则留下了一些粗略的记录,可以作大概的描绘。第一场,在经过一番擂鼓之后,为首的舞者扮演武王,头戴冕冠出场,手持干戚,山立不动。其余六十多位舞者扮武士陆续上场,长时间咏叹后退场。这一场舞蹈动作是表示武王率兵北渡盟津,等待诸侯会师,八百诸侯会合之后,急于作战,而周武王以为伐纣的时机尚不成熟,经过商讨终于罢兵的事实。第二场主演者扮姜太公,率众舞者手持干戈,奋臂击刺,猛烈顿足。他们一击一刺,做四次重复,表示武王命太公率敢死队闯犯敌阵进行挑战,武王率大军进攻,迅速获胜,威振中原。第三场众舞者由面向北转而向南,表示周师凯旋返回镐京。第四场开始时,众舞者混乱争斗,扮周、召二公的舞者出而制止,于是众舞者皆左膝跪地,表示成王即位之后,东方和南方发生叛乱,周、召二公率兵平乱的事实。第五场,众舞者分成左右两大部分,周公在左、召公在右,振动铃铎,鼓励众舞者前进,表示成王命周公镇守东南,命召公镇守西北。第六场,众舞者恢复第一场的位置,作阅兵庆典和尊崇天子成王的动作,表示周公平乱以后,庆祝天下太平,各地诸侯尊崇周天子。

按传统说法,《诗经》是配乐舞的歌词,即诗乐舞三位一体。王国维曾怀疑这一说法,但他撰《周大武乐章考》研究《大武》的歌辞时还是按这一原则进行的,即认为《大武》六成有诗六篇。据《毛诗序》“《武》,奏《大武》也”、“《酌》,告成《大武》也”的说明,与《大武》有关的诗为《武》、《酌》,又据《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曰:‘……武王克商,作《颂》曰:……又作《武》,其卒章曰:‘耆定尔功。’其三曰:‘铺时绎思,我徂惟求定。’其六曰:‘绥万邦,屡丰年。’”数语,提及《大武》中诗有《武》、《赉》、《桓》。这样,六篇就确定了四篇。王国维又根据《周颂》末四篇的排列顺序,认为《般》诗为其中一篇。又据《礼记·祭统》“舞莫重于《武宿夜》”一语,推断还有一篇诗,其中有“宿夜”一词,“宿夜”即“夙夜”,他认为《昊天有成命》即《武宿夜》,当为《大武》之第一篇歌诗,以下依次为《武》、《酌》、《桓》、《赉》、《般》。后经冯沅君、陆侃如,尤其是高亨的详细考辨,断定《大武》第一篇当为《我将》(详见高亨《周代大武乐考释》一文),并重新排列了后四成歌诗的次序。于是,《大武》六成的六篇诗的排列次序确定为:《我将》、《武》、《赉》、《般》、《酌》、《桓》。

《周颂·我将》诗始言奉献牺牲于天帝,祈求天帝保佑。据《乐记》,《大武》一成象征武王出征,周人出征,必先祭祀天帝,求得天帝的保佑,此诗的首三句说的就是这事。次言继承文王之遗志,以求“日靖四方”,也就是统一并安定天下。文王时代,伐犬戎,伐密须,伐耆,伐邘,伐崇,文王殁后,武王欲完成文王未竟事业,伐纣克商,追思文王创业之功,深觉当遵循文王行之有效的种种法典。末言夙夜“畏天之威”,是说自己日夜不忘天帝和文王之命,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早日安定天下。对武王而言,天命和文王之典是一致的,文王的遗志也就是“天威”(天命之威)。这就是此诗把祭祀文王和祷告上天合而为一的缘故。全诗自始至终,都用第一人称的口气,即周武王出兵之前向父亲的神灵和上天陈述出兵的目的,并祈求保佑。其语言质朴,充满敬畏之情。

鉴赏

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深邃的哲理,是《诗经》中的一篇,体现了古人对天命与礼制的崇敬。"我将我享"表明了祭祀活动的进行者是自己,而"维羊维牛"则指代着祭品,通过牺牲动物来向上天表示虔诚之心。

"维天其右之"一句,天在这里被赋予至高无上的权威,"右"常象征尊贵与正义,这里的表述强调了天的绝对权威和神圣性。接着,"仪式刑文王之典"显示出祭祀活动严格遵循古代圣王文王制定的礼制规范。

"日靖四方"则描绘了一种理想中的太平盛世景象,天下太平,四方安宁。紧接着,"伊嘏文王"表明了对文王的尊崇,而"既右飨之"则进一步强调了祭祀活动中对文王的供奉。

最后两句,"我其夙夜,畏天之威"展现了一种敬畏自然和天命的情怀。古人在清晨或深夜时刻,对于天道的敬畏达到了顶峰。而"于时保之"则告诫自己要恪守时序,不违背天道。

整首诗通过祭祀活动,展现了古代人民对于自然、社会秩序以及圣王制定的礼仪规范的认同和尊崇,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对文王的崇拜程度。

作者介绍
诗经

诗经
朝代:秦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猜你喜欢

汉祖

隆准峨峨徒步起,双手纵横秦鹿死。

独有金戈据海滨,云是青州贵公子。

(0)

柬罗幼良

卧病甘牢落,经年负胜游。

出门见柳色,始觉春非秋。

尔屋清溪上,门前溪水流。

桃花开遍未,吾欲命扁舟。

(0)

过姑熟访曹元甫光禄·其二

君如稀有鸟,千仞览清晖。

六月久已息,三年令待飞。

洪流沧海远,天路白云微。

斥鴳莫相笑,榆枋非所依。

(0)

龙头生

怒髯倒卷金鳞紫,百尺酒泉睡初起。

若为头角独峥嵘,雷火夜来烧却尾。

曲风动地金罍开,倒引溟渤入酒杯。

豢龙主人不暇给,为生更筑糟丘台。

长鲸渴骥皆辟易,绣佛几回降不得。

五湖竭尽四海枯,骑君直向华胥国。

玉矼云扰香涛决,卓氏垆头龙脱骨。

平生偏与曲生亲,一入青州动经月。

瑶池琼浆深万丈,生也蜿蜒戏其上。

吹雷吸雨顷刻尽,座上玉山颓相向。

神物变化不可知,壁梭匣剑曾见奇。

风前一噀栾巴酒,却是西川雨下时。

(0)

佳人年十五为潘乾父赋·其一

佳人年十五,绿发委香肩。

弱质初含蕙,芳心半吐莲。

剪花金屋里,斗草玉楼前。

三五秋宵永,人将月共圆。

(0)

游仙曲·其一

芙蓉城上住金镳,手酌玉浆酬子乔。

夜半月明环佩起,九天飞下董娇娆。

(0)
诗词分类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诗人
彭而述 顾野王 张若虚 米友仁 辛延年 程颐 王磐 黄体芳 张红桥 崔曙 饶芝祥 陆世仪 湛方生 赵扩 胡舜陟 窦庠 毛伯温 阎尔梅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