韬养沉潜求大□,□挥□□号通□。
□生不出跧吟屋,垂老□□□□□。
□□旧坑砚中觅,浮溪汪氏遁翁朱。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方回所作,名为《赠胡端本显伯教谕二首(其一)》。诗中通过对星辰的仰望和对古人范蠡(字范模)的追思,表达了诗人对于个人抱负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星□□□□诸胡,乡里人人仰范模。"
这里,诗人借助夜空中的繁星,与胡人之间的情谊相连,引出下文对古代贤士范蠡的崇敬之情。范蠡乃春秋时期齐国名臣,以廉洁自持而著称。
"韬养沉潜求大□,□挥□□号通□。"
此句中,“韬养”意指隐退养精,“沉潜”则是深藏不露之意。诗人通过这些字眼表达了对个人修养和抱负的追求,以及在困难时期保持坚定信念的决心。
"□生不出跧吟屋,垂老□□□□□。"
“跧吟”是指古代隐士生活的宁静自得,这里的“□生”应为“吾生”,意指诗人自己;“垂老”则意味着年岁渐长。整句表达了诗人对于平淡而不失志节的向往,以及对自己一生未能实现理想的感慨。
"□□旧坑砚中觅,浮溪汪氏遁翁朱。"
“旧坑”指的是古代遗留下来的书籍和知识;“砚中觅”则是从这些遗留物中寻找智慧的行为。后半句提到“浮溪”,即水边之地,可能暗示诗人在自然环境中的思考与修养。而“汪氏遁翁朱”则是指历史上有名的隐士汪伦,他选择了归隐山林的生活。
整首诗通过对古人的怀念和自我修养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于个人理想和社会责任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万仞嵩峰接天远,妖武登封艰步辇。
初登峻岭已回心,何事艰难能黾勉。
亦似徽之泛剡溪,想见王阳临蜀坂。
老子山林兴不浅,兴尽中涂犹欲返。
古人戒在末路难,九十常为百里半。
世上风波更可憎,心不可回聊自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