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尝云蚁斗,医却比蝉鸣。
老纵聋何惜,愁因聒易生。
道书疑太诞,如磬是丹成。
这首诗名为《耳鸣戏作》,出自宋代诗人林希逸之手。诗中以耳鸣为题,借以抒发人生感慨与哲理思考。
首联“底事虚聪里,长闻风雨声”,开篇即以“虚聪”二字点明主题,意指耳鸣如同风雨声般在耳边长响,仿佛在提醒人们,即使外界的声音再真实,也有可能是虚幻的。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耳鸣比作风雨声,形象地描绘出耳鸣给人带来的感受,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虚无感。
颔联“史尝云蚁斗,医却比蝉鸣”,这两句通过引用历史和医学的角度,进一步探讨耳鸣的象征意义。历史上的蚂蚁争斗,虽微小却激烈,而医学上将耳鸣比作蝉鸣,既形象又富有哲理。这里诗人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相联系,引发读者对生命、存在以及自然规律的深思。
颈联“老纵聋何惜,愁因聒易生”,诗人在此表达了对年老耳聋的理解与接纳,同时也揭示了耳鸣(或噪音)对人心态的影响。即使耳朵已经失去听力,也不必惋惜,因为内心的平静与智慧才是真正的财富。同时,耳鸣(或噪音)容易引起人的愁绪,这反映了外部环境对人心理状态的微妙影响。
尾联“道书疑太诞,如磬是丹成”,最后一联则转向对道家哲学的探讨。诗人对于道家著作中的某些观点表示怀疑,认为它们过于玄妙难解,但同时也认识到,真正的修行(如磬之静)最终会达到心灵的升华(丹成)。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入思考,以及对内心修为的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耳鸣这一日常现象的细致描绘与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哲学的独到见解,语言简洁而意味深长,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
沈约楼前落叶黄,朝来玉折报潘郎。
一区每叹如悬馨,三版俄惊戒若堂。
泉石半生闲日月,丝纶馀事人文章。
但应祗有凋零恨,雁尽云空不见行。
最幸平时省拜频,雍容常欲面生春。
鬓华虽觉年弥老,齿宿其如语自新。
两剑共埋知有日,一杯持奠阻无因。
泫然空落风前泪,终愧西山执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