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全文
- 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伍子胥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其忠诚与孝义的高尚品质。伍子胥,春秋末期吴国的大夫,因父兄被楚平王杀害,而投奔吴国,最终帮助吴国击败楚国,为父兄报仇。诗中“忠孝诚无报”,表达了伍子胥对国家和家族的忠诚与孝义,即使付出生命也无所畏惧,这种牺牲精神是无法用物质回报衡量的。“感义本投身”则强调了伍子胥投身于正义事业的决心,不畏艰难险阻。
“日暮江波急,谁怜渔丈人”两句,运用了典型的古典意象,将伍子胥的故事置于日落江面、波涛汹涌的背景之下,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伍子胥在历史长河中的孤独与寂寞。这里“渔丈人”可能象征着历史的见证者或后世的同情者,但伍子胥的忠诚与牺牲并未得到当世的广泛理解与认同。
“楚墓悲犹在,吴门恨未申”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伍子胥虽然为父兄报仇,但楚墓的悲痛之情依然存在,而吴门的仇恨也未能完全消除。这两句不仅表达了对伍子胥个人命运的感慨,也触及了历史的复杂性和人性的多面性,揭示了复仇与宽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伍子胥的故事,探讨了忠诚、孝义、牺牲与复仇等主题,展现了作者对历史人物深刻的理解和对人性复杂性的洞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汴上榆柳
栽培芟治责官曹,官牒书为第一劳。
擢干不知多少树,施功唯系万千艘。
斧斤畏法谁能近,雨露流恩气转豪。
今岁河堤新决坏,森然安用拂云高。
滕司谏知泾州
天狼东南鸣,雨矢西北集。
覆载岂不容,缚虎宜在急。
诗书擢将帅,高枕付城邑。
权变非武臣,恩威在呼吸。
壮夫气已激,义士感成泣。
籍籍名四喧,萧萧发竞立。
行旂乱鹰集,已有边风入。
遥知谒明光,介胄但长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