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里犹能立,醒时或肯啼。
《宿鸟》全文
- 鉴赏
这首《宿鸟》由明末清初诗人何巩道所作,通过描绘一只疲惫之鸟寻找栖息之所的场景,表达了深沉的孤独与对归属的渴望。
首句“倦翼将何托”,以“倦翼”形象地描绘了鸟儿飞行后的疲惫状态,暗示其寻找安歇之地的迫切心情。“高枝在日西”,则点明了鸟儿选择栖息地点的标准——高处且向阳,寓意着对安全与温暖的追求。
接着,“架头鹰气短,帘下燕巢低”两句形成鲜明对比,鹰与燕的栖息环境和状态截然不同,鹰居高临下,燕巢低矮,暗示了不同生物之间生存状态的差异,同时也隐喻了社会阶层的不平等。
“梦里犹能立,醒时或肯啼”则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梦境中的鸟儿仍能保持独立的姿态,而现实中的它却可能因外界压力而发出啼鸣。这一对比揭示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以及个体在面对困境时内心的挣扎与无奈。
最后,“感君先择木,终夜叹栖栖”表达了诗人对鸟儿选择栖息之所的感慨,同时也借鸟喻人,抒发了自己在乱世中寻求稳定与安宁的渴望,以及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焦虑。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象征手法,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界的深刻观察和对人生哲理的独到思考,情感真挚,引人深思。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