鞭虽可执非求富,文到难工枉送穷。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敢(bù gǎn)的意思:不敢指一个人因为害怕而不敢做某件事情。
痴聋(chī lóng)的意思:形容人迷糊、愚昧无知。
从物(cóng wù)的意思:指从事物体中得到某种东西或效益。
繁华(fán huá)的意思:形容繁忙繁荣的样子。
漫说(màn shuō)的意思:随便说、胡说八道
名利(míng lì)的意思:指名声和利益。名利是指人们追求的声誉和财富,常用来表示人们对名望和利益的追求和渴望。
人类(rén lèi)的意思:指人类,泛指人类的整体。
塞上(sāi shàng)的意思:指北方边塞地区或沙漠地带。
送穷(sòng qióng)的意思:指因为某种原因或行为而使人陷入贫困境地。
外学(wài xué)的意思:
(1).指太学以外的学校。《宋史·哲宗纪一》:“詔 大寧郡王 以下出就外学。”《续资治通鉴·宋徽宗崇宁元年》:“甲戌,詔天下兴学贡士,建外学於国南。”
(2). 东汉 儒生以“六经”为外学。《资治通鉴·汉顺帝永和二年》:“ 扶风 田弱 荐同郡 法真 博通内、外学,隐居不仕,宜加衮职。” 胡三省 注:“ 东都 诸儒以‘七纬’为内学,‘六经’为外学。”
(3).佛教指佛经以外的典籍为外学。 唐 鲍溶 《送僧东游》诗:“风流 东晋 后,外学入僧家。独唱 郢中 雪,还游天际霞。” 宋 王禹偁 《左街僧录通惠大师文集序》:“释子谓佛书为内典,调儒书为外学。”《四库全书简明目录·集部四·<柳塘外集>四卷》:“ 宋 释 道璨 撰。以别有语録,故名外集。 释 氏以佛典为内学,以儒书为外学也。”参见“ 内学 ”。物外(wù wài)的意思:超越尘世的境界,指人们追求超脱物质欲望的心境。
知足(zhī zú)的意思:知道满足,知道知足常乐。
转瞬(zhuǎn shùn)的意思:转瞬意为瞬间、片刻。形容时间过得非常快,转眼即逝。
总是(zǒng shì)的意思:始终如一,一直都是这样
塞上翁(sāi shàng wēng)的意思:指年老体弱的人,也可指退休的军人。
- 鉴赏
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淡泊的情怀,描绘了对人生与世态的深刻洞察。诗人开篇即以“转瞬繁华总是空”点明世间繁华如梦,转瞬即逝,表达了对浮华生活的清醒认识。接着,“閒从物外学痴聋”一句,表明诗人选择在远离尘嚣的环境中,学习保持内心的宁静与淡泊,不为外界纷扰所动。
“鞭虽可执非求富,文到难工枉送穷”两句,通过对比鞭策与文学创作,揭示了追求物质与精神满足的不同路径。鞭策可以助人走向富裕,但并非追求财富的唯一途径;而文学创作虽难以达到极致,却也不应因追求完美而陷入穷困。这两句寓含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提醒人们不应过于执着于物质的追求,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丰富与提升。
“漫说造楼人类凤,都同印雪爪留鸿”则以形象的比喻,批评了社会上盲目追求高大上的现象,指出这种行为如同在雪地上留下痕迹,最终不过是徒增虚名,缺乏实质意义。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以及对真正价值的坚守。
最后,“此心不敢萦名利,知足还推塞上翁”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态度,认为知足常乐,应当像塞上翁那样,以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不被名利所累。全诗通过一系列的对比与比喻,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的推崇。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送何孟侯先生之平原
束书携剑出西州,恩旧相欢事远游。
架上昔曾穷圣卷,幄中今好赞宾筹。
也知贤帅须青眼,应念慈闱已白头。
到日欲凭归信杳,寒鸿成阵叫清秋。
又和三兄见寄
郑重流芳信,慇勤慰远官。
已欣怀袖满,仍觉齿牙寒。
置速传辞易,人遐结会难。
侧身东望久,离绪转盘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