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晴亦著屐,休笑岭南人。
于道犹行古,□□□□春。
不碍(bù ài)的意思:不妨碍、不阻碍、不影响
得得(de de)的意思:连续地得到、不断地获得
端然(duān rán)的意思:指态度端正,举止庄重,不苟且,不随便。
粼粼(lín lín)的意思:形容水面闪烁明亮的样子
岭南(lǐng nán)的意思:岭南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地区,指广东省一带的地域。
南人(nán rén)的意思:指南方人,即南方的人。
石齿(shí chǐ)的意思:形容人的牙齿坚硬如石头。
行古(xíng gǔ)的意思:指按照古代的规范或标准行事,追求古风古韵。
瞻视(zhān shì)的意思:瞻视是一个动词词语,意思是仔细观察、注视或凝视。
郭泰巾(guō tài jīn)的意思:指人贪图便宜,却反而吃亏,后用来形容斤斤计较小利益而得不偿失。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春日里踏春的情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感的交融。
首句“天晴亦著屐”,开篇即点明天气晴朗,诗人穿上木屐,准备外出。这既是对天气的描述,也是对出行心情的暗示,透露出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休笑岭南人”一句,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蕴含深意。岭南地区多湿热,人们常穿木屐以适应环境,此处或许暗含对岭南人的生活习俗或自然环境的尊重与理解,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不同地域生活方式的包容态度。
“于道犹行古”,进一步描绘了诗人行走的场景,强调了在现代生活中保留传统元素的重要性。这里的“古”不仅指穿着木屐这一传统行为,也可能隐喻着对古老智慧和传统美德的传承与追求。
“杖声间得得,石齿漱粼粼”两句,通过声音和视觉的双重描写,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行走在山间小径上的情景。杖声“得得”是轻微而规律的脚步声,与溪水潺潺的“漱粼粼”相映成趣,营造了一种和谐宁静的自然氛围。
“不碍尊瞻视,端然郭泰巾”最后两句,将画面推向高潮。诗人不仅保持了对周围景色的清晰观察,还以“郭泰巾”的形象自比,这是一种古代文人的象征,代表着高洁的品德和超凡脱俗的风度。这里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也流露出其内心世界的纯净与高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春日踏春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对传统价值的坚守以及对个人品格的追求,是一首充满诗意与哲思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