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祭考戴礼,载芟缅毛诗。
灯节过喧赏,动归静觉宜。
夕惕复朝乾,心宁有逸时。
处顺(chǔ shùn)的意思:处事得当,顺利无阻。
此致(cǐ zhì)的意思:表示正式的祝辞或致辞。
灯节(dēng jié)的意思:指中国传统节日中的灯饰节日,也指人们在节日期间点亮灯笼庆祝。
霁雪(jì xuě)的意思:指下雪后天气转晴,雪停天晴。
将就(jiāng jiù)的意思:勉强接受,委曲求全
就绪(jiù xù)的意思:准备好,达到要求的状态。
漏卮(lòu zhī)的意思:形容说话不慎重、随意泄露秘密。
毛诗(máo shī)的意思:指《诗经》中的诗歌,也泛指古代的诗歌作品。
迁坐(qiān zuò)的意思:改变坐姿、调整位置
劭农(shào nóng)的意思:指悉心耕种、勤劳务农的农民。
无射(wú yì)的意思:没有射箭的能力或者没有射箭的意愿。
月气(yuè qì)的意思:指某个人或事物具有柔和、温柔、柔顺的性格或气质。
仲月(zhòng yuè)的意思:指农历的第二个月份,即四月。
坐此(zuò cǐ)的意思:指在某个位置或某种情况下,处于一个特定的状态或境地。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所作,名为《二月朔日作》。诗中描绘了祭祀前的准备与仪式,以及对农业的重视和对自然规律的顺应。语言庄重典雅,体现了古代帝王对于礼仪、农事及自然法则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首句“制祭考戴礼,载芟缅毛诗”,点明了祭祀活动的庄严性,引用了《诗经》中的内容,强调了仪式的严谨与来源的古老。接着,“迁坐此致斋”描述了祭祀前的斋戒过程,为仪式做好精神上的准备。
“仲月气渐鬯,霁雪融温曦”描绘了二月时节的景象,春意渐浓,雪融日出,万物复苏,预示着新的开始。诗人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和对生命的赞颂。
“灯节过喧赏,动归静觉宜”则反映了节日过后,人们从热闹回归平静的心态,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接下来的几句“筹远将就绪,劭农无射思”表达了对未来的规划与对农业的重视,体现了诗人对国家稳定与民生福祉的关注。
“处顺慎临渊,谨几戒漏卮”告诫人们在行事时要谨慎小心,避免疏忽大意,体现了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最后,“夕惕复朝乾,心宁有逸时”表达了诗人对日常生活的态度,即使在忙碌中也要保持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古代祭祀活动的庄重与仪式感,还蕴含了对自然、农业、社会秩序和个人修养的深刻思考,体现了乾隆皇帝作为一位文治武功兼备的帝王的全面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