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图宝所千峰静,得奉清言一笑同。
- 拼音版原文全文
和 贺 参 政 与 应 宣 教 诗 应 居 与 坟 庐 相 近 宋 /曹 勋 庵 外 山 高 水 不 穷 ,庵 中 道 德 与 时 隆 。岂 图 宝 所 千 峰 静 ,得 奉 清 言 一 笑 同 。幽 筑 禅 扉 俱 不 远 ,水 光 萝 月 冷 相 通 。它 年 更 约 稽 山 老 ,共 棹 西 溪 十 里 风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宝所(bǎo suǒ)的意思:指珍贵的地方或藏宝的地方。
不穷(bù qióng)的意思:没有穷尽,无限的意思。
禅扉(chán fēi)的意思:禅修的门径或方法。
道德(dào dé)的意思:
[释义]
(名)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
[构成]
并列式:道+德
[例句]
讲道德。(作宾语)稽山(jī shān)的意思:稽山指的是高山,也可以用来比喻事物的困难或障碍。
萝月(luó yuè)的意思:指月亮被藤蔓所遮盖,形容月亮被遮挡得不明亮。
水光(shuǐ guāng)的意思:水的光辉,形容水面上的反射光亮。也用来形容事物的光彩、色彩。
它年(tā nián)的意思:将来的某一年,指未来的时候。
相通(xiāng tōng)的意思:指事物之间互相沟通、联系,相互之间能够理解和交流。
与时(yǔ shí)的意思:与时俱进意为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步和适应。
中道(zhōng dào)的意思:指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求平衡和妥协的做法。
- 翻译
- 庵外山势高峻水流连绵不断,庵内修行者的道德与时代一同兴盛。
没想到在这千峰宁静的宝地,能与你共享清谈欢笑。
我们所居的禅房虽偏远,但水光藤萝月色却能清凉相通。
将来我还要邀请稽山的老友,一起划船游览西溪,感受十里清风。
- 注释
- 山高水不穷:形容山势高峻,水流连绵。
道德与时隆:道德修养与时代潮流同步增长。
岂图:没想到。
宝所:神圣或珍贵的地方。
清言一笑:清谈和欢笑。
幽筑:僻静建造。
禅扉:禅房门。
水光萝月:水边的光影和藤萝月色。
它年:将来。
稽山老:稽山的老朋友。
共棹:共同划船。
西溪十里风:西溪十里长的清风。
- 鉴赏
这首宋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林庵院景象。首句"庵外山高水不穷"展现了庵院周围的自然环境,山势高峻,水流连绵,富有生机。次句"庵中道德与时隆"则点明庵内注重道德修养,随着时代变迁而愈发兴盛。
第三句"岂图宝所千峰静"表达了诗人对庵院选址的惊叹,这里隐藏在群峰之中,显得格外静谧。第四句"得奉清言一笑同"则流露出诗人与友人共享清谈的乐趣,笑声回荡在静谧的山间。
第五、六句"幽筑禅扉俱不远,水光萝月冷相通"进一步描绘了庵院的环境特点,禅房临近水边,月色萝光照亮,透出一股清凉与宁静。结尾两句"它年更约稽山老,共棹西溪十里风"则是对未来相聚的期待,诗人希望与朋友再次相约,一同泛舟西溪,享受清风拂面的惬意。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山水为背景,通过描绘庵院的环境和诗人与友人的交往,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追求道德修养的隐逸情怀,以及友情的深厚。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夜坐读书有感效坡老作短诗寄允兆翁晋季豹三
石床横素书,漆灯挂青焰。
引幞不耐眠,危坐意清宴。
瓦盆覆残茗,绮石当圜砚。
索笔赋短章,书成自精绚。
冷月侵疏槐,荒山噭荒鸡。
虫吟豆花中,叶坠石苔面。
垂头何所思,阑干忽凭遍。
一入静者怀,机锋似□箭。
恨无三益友,相对发绮辨。
露湿还松房,青林火不见。
杂感六首(万历初,江陵当国时作)
羲轮发扶桑,虞渊弭六龙。
圆景戒恒满,朏魄以示冲。
如何夸毗子,作意矜颜容。
步捷举趾高,顾盼有余工。
执极何不然,人鬼且合从。
屋禽骄亦淫,气焰若流虹。
修途焉可竟,天运亦有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