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竺山二十咏·其十一》全文
- 注释
- 自:自己。
饥:饥饿。
犹:还。
可:可以。
忍:忍受。
民:百姓。
谁:谁人。
恻隐:怜悯之心。
吾:我。
评:评价。
首阳薇:首阳山的薇菜,古代隐士伯夷和叔齐在首阳山采食以示清高。
不若:不如。
石竺笋:石竺寺的竹笋,可能指寺庙中的食物,与民间困境形成对比。
- 翻译
- 自己挨饿尚且可以忍受,但百姓挨饿又有谁能心生怜悯呢。
我认为首阳山的野菜薇菜,还不如石竺寺的竹笋来得可口。
- 鉴赏
这是一首表达对民生疾苦深切关怀的诗句,出自北宋时期文学家刘克庄之手。诗人通过自我与民众饥饿感受的对比,强烈表达了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和责任感。
“自饥犹可忍”意味着个人即使面临饥饿也还能够忍耐,但当看到“民饥”,即广大人民受到饥饿折磨时,那种痛心却是难以言表的。这里诗人用“谁恻隐”来提问,实际上是在强调这种同情与责任感。
接着,诗人提及“吾评首阳薇,不若石竺笋”,这是通过对植物生长环境的比较来暗喻自己的才华不被重视或施展的困境。首阳薇(即菟丝子)在古代文学中常用以比喻贤才,而“不若”意味着不如,石竺山之笋则是诗人自比,表达自己虽然有才能却不如那些得以施展的贤才。
这两句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以及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的交织,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