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5月01日(农历四月初四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日本杂事诗·其五十四》
《日本杂事诗·其五十四》全文
清 / 黄遵宪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青]韵

削木能飞诩鹊灵,备梯坚守羊坽

不知尽是东来法,欲废儒书读墨经。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坚守(jiān shǒu)的意思:坚定地守护、保持某种信念或原则。

尽是(jìn shì)的意思:充满、全是

鹊灵(què líng)的意思:指智慧聪明的人。

儒书(rú shū)的意思:儒书是指儒家经典书籍,也可以泛指儒家的学说和文化。

守习(shǒu xí)的意思:坚守自己的学习和修养。

羊坽(yáng líng)的意思:指人与人之间相互结识、相互认识。

鉴赏

这首诗《日本杂事诗(其五十四)》由晚清诗人黄遵宪创作,体现了他对日本文化与传统融合的观察与思考。

首句“削木能飞诩鹊灵”,以“鹊灵”比喻技艺高超,形象地描绘了日本在木工技术上的卓越成就,如同喜鹊般巧妙地将木材削制成飞行的器具,展现了日本匠人的智慧与技艺。

次句“备梯坚守习羊坽”,则描述了日本在军事防御上的严谨与执着。这里的“梯”和“羊坽”都是古代军事攻防中的重要设施,“备梯”意味着准备攻城的云梯,“坚守习羊坽”则指固守阵地,练习使用羊坽(一种古代的攻城器械)。这两句通过对比,既展示了日本在军事技术上的发展,也暗示了其对传统防御策略的重视与传承。

后两句“不知尽是东来法,欲废儒书读墨经”,则表达了作者对于日本文化中东西方元素融合的深刻洞察。前一句“不知尽是东来法”意为日本并非完全照搬东方的传统,而是有所创新与发展;后一句“欲废儒书读墨经”则是借喻,暗指日本在吸收外来文化时,并非全盘接受儒家思想,而是选择性地学习,甚至可能在某些领域抛弃儒家经典,转向其他学说或技术知识的学习。这反映了黄遵宪对日本文化开放性和创新性的高度评价。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黄遵宪对日本文化的独到见解,也体现了他对于不同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比与隐喻,黄遵宪巧妙地传达了日本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独特定位与适应策略。

作者介绍
黄遵宪

黄遵宪
朝代:清   字:公度   籍贯:汉族客家   生辰: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黄遵宪(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黄遵宪的作品有《人境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等。
猜你喜欢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0)

醉太平 春晚

态浓意远。
眉颦笑浅。
薄罗衣窄絮风软。
鬓云欺翠卷。
南园花树春光暖。
红香径里榆钱满。
欲上秋千又惊懒。
且归休怕晚。

(0)

念奴娇 书东流村壁

野棠花落,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
刬地东风欺客梦,一枕云屏寒怯。
曲岸持觞,垂杨系马,此地曾经别。
楼空人去,旧游飞燕能说。
闻道绮陌东头,行人长见,帘底纤纤月。
旧恨春江流不断,新恨云山千叠。
料得明朝,尊前重见,镜里花难折。
也应惊问:近来多少华发?

(1)

贺新郎 用前韵送杜叔高

细把君诗说。
怅余音、钧天浩荡,洞庭胶葛。
千尺阴崖尘不到,惟有层冰积雪。
乍一见、寒生毛发。
自昔佳人多薄命,对古来、一片伤心月。
金屋冷,夜调瑟。
去天尺五君家别。
看乘空、鱼龙惨淡,风云开合。
起望衣冠神州路,白日销残战骨。
叹夷甫、诸人清绝。
夜半狂歌悲风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
南共北,正分裂。

(0)

踏莎行 赋稼轩,集经句。

进退存亡,行藏用舍。
小人请学樊须稼。
衡门之下可栖迟,日之夕矣牛羊下。
去卫灵公,遭桓司马。
东西南北之人也。
长沮粲溺耦而耕,丘何为是栖栖者。

(0)

木兰花慢 席上呈张仲固帅兴元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
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
小试去征西。
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
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
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1)
诗词分类
初中必背 高中必背 秋天 菊花 梅花 春节 读书 七夕 春天 爱国 哲理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诗人
刘伶 陈玉璂 宝鋆 孟简 林之奇 陈文烛 崔护 颜师古 周子义 石达开 文震亨 赵桓 薛令之 范缜 邢邵 韩缜 于良史 黄龟年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