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乐世所共,欲禁安能舍。
孰能开其淫,要在习以雅。
驱人必如己,墨子见何寡。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的作品,体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状态的追求和对后世文化风气的担忧。
“好乐世所共,欲禁安能舍。”表达了作者认为美好的东西应当与世人共同享有,不应禁止或放弃。这里的“好乐”指的是高尚的情操和理想的生活状态,而非世俗意义上的快乐。
“孰能开其淫,要在习以雅。”意为很少有人能够将过度之事转变为适度,关键在于通过文学修养来提升品味。这里强调了教育和文化熏陶的重要性。
“驱人必如己,墨子见何寡。”此句借用墨子的观点指出,如果要推动人们向善,必须先以身作则,如同墨子所主张的兼爱非攻。作者感叹这种高尚行为在现实中却非常稀少。
“惜哉后世音,至美不如野。”表达了作者对于后世可能失去真正之美的忧虑。这里的“后世音”指的是后代的文化艺术,而“至美”则是最高境界的美好;“野”字含有质朴、自然之意,暗示着作者认为最真挚的美在于未被人为雕琢的自然状态。
整首诗通过对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表现了王安石对于社会风尚和文化教育的深刻思考,以及他对未来文化走向的担忧。
啸傲生成,薄游身世,惨淡情怀。
也曾经料理,绣床花样,回文机杼,空里楼台。
怕向针神称弟子,但通国闺娃受教来。
今难再,看残丝剩线,意懒心灰。
清神犹馀眼耳,便霜鬟雪鬓,任属形骸。
与清溪小妹,飞笺索赋,孀闺病婶,险韵同裁。
痼癖烟霞谁得似,有疏影孤山一树梅。
江南梦,想群花未醒,雪里偏开。
风风雨雨。暗地相催,春光到此将别。
欲待款留,无计反增凄切。
东君怎不体谅,促春回、把人抛撇。
更望里,尽销魂、只见落红堆积。每到春归时候。
便引起、愁肠细丝如织。杜宇声声,不管旧时相识。
枝头报春去也,恁忘情、了无怜惜。
怎似我,倦伤春、还恋此日。
秋之为气,有千变万化,人怎描得。
不道寥寥数笔里,竟把精神传出。
冷月无声,寒烟有影,摄起秋魂魄。
此中清景,算来只我能识。
楼上一带湘帘,湘帘不卷,楼下湘波白。
不尽寒流去渺渺,倒浸银河无色。
桐树中间,芭蕉侧畔,添座湖山石。
绿窗休闭,待侬一梦飞入。
细雨催花,嫩寒锁梦,醒来还带馀酲。
倦试单衣,那堪又近清明。
云屏寂寞秋千冷,早啼残、窗外流莺。
怕梁间,燕子归来,蹴损红英。
愔愔天气昏昏过,正枌榆社散,烽火心惊。
赋到江南,谁怜萧瑟兰成。
柳绵不管华生换,尚依然、扑向帘旌。
更消魂,画遍阑干,添倍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