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翁本黄老,一语盖有馀。
醉吏狱不扰,诸儒多诉狙。
这首诗是元末明初诗人杨维桢所作的《览古四十二首》中的第七首,主要通过对齐相治理方式的描绘,展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施政理念和效果。首句“齐相善求治”点出主人公是一位擅长寻求有效治理的宰相,但接下来的“议论人人殊”则暗示他的决策并非众人皆服,每个人对他的观点都有不同看法。
“盖翁本黄老”表明这位齐相崇尚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他的言论可能富有深意且影响深远。“一语盖有馀”进一步强调他言简意赅,寥寥数语就能揭示治理之道。然而,诗人认为“诸儒不足听”,即儒家学者的意见在他看来可能不够实际,可能过于理想化。
“醉吏自足呼”这里将齐相与“醉吏”相对比,醉吏虽然行为放纵,但可能因为简单直接的管理方式,反而能保持社会秩序稳定。“醉吏狱不扰”形象地说明了这种治理方式下,监狱里的事务得以平静,没有过多的纷争。
最后,“诸儒多诉狙”揭示了儒家学者在这样的治理下,可能会因为意见不被采纳而感到不满,甚至诉诸狡猾的手段。整首诗通过对比,表达了对齐相独特治国策略的赞赏,同时也揭示了不同理念在实践中的碰撞和影响。
思君一夕或三起,诗卷曷从来眼里。
骤疑笑语接秋窗,不悟江山隔吾里。
近来海内诗好谁,贱目可怜空贵耳。
谪仙既作东山称,杜陵亦贵衡阳纸。
吾人得穷固其分,幽谷安能争市倚。
何当与子弃兹世,卜居在在佳山水。
不同渊明田下噀,即效龟蒙耕甫里。
文成不作封禅词,相我于耜并举趾。
早禾登场无馀粒,晚禾结穟俱全实。
如闻自入夏秋来,十日一雨晴五日。
去年夏旱秋与同,早禾半穫晚禾空。
未云收获告毕工,十家九家愁叹中。
岂知今年有丰殖,父子相安妻反室。
东坡先生故尝言,民自天民天定恤。
我今千里方来归,释担先题乐岁诗。
其谁传似闾里儿,乘时闭籴将安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