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6日(农历三月廿九日) 乙巳蛇年 星期六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种树·其二》
《种树·其二》全文
明 / 陈献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长日山斋不弄棋,只凭种树衰迟

小将梅径分枳壳不怕松根荔枝

带雨烟光淡泊隔墙花影昼离披

等閒俗计休相聒,拄杖来看又有诗。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怕(bù pà)的意思:不害怕,不畏惧

长日(cháng rì)的意思:时间长,指日子过得很慢或很长久。

淡泊(dàn bó)的意思:指人心胸宽广,不贪求名利,不追求物质享受。

隔墙(gé qiáng)的意思:指隔离、分隔,形容关系疏远,缺乏交流。

离披(lí pī)的意思:形容人或事物表面上看起来很好,实际上内部已经破败不堪。

荔枝(lì zhī)的意思:指事物的内外不相称、不协调,形容事物的外表与内在状况不一致。

墙花(qiáng huā)的意思:指在人群中默默无闻、不引人注意的人。

山斋(shān zhāi)的意思:指山中的小屋,比喻隐居山林的人。

衰迟(shuāi chí)的意思:衰落、衰退、迟延

松根(sōng gēn)的意思:指事物的根基不牢固,容易动摇或崩塌。

俗计(sú jì)的意思:指常见的、普通的计策或手段。

小将(xiǎo jiàng)的意思:指年幼而有才华、有出色表现的年轻人。

烟光(yān guāng)的意思:烟雾弥漫的光亮。形容景色美丽壮观,也用来比喻事物的光辉短暂。

雨烟(yǔ yān)的意思:形容雨雾笼罩,景色朦胧。

枳壳(zhǐ ké)的意思:比喻坚硬的外表下隐藏着柔软的内心。

种树(zhòng shù)的意思:比喻人或事物一旦有了一定的声望或影响力,就容易引来麻烦和攻击。

拄杖(zhǔ zhàng)的意思:用手杖支撑身体行走

鉴赏

这首明代诗人陈献章的《种树(其二)》描绘了作者在山斋度过悠闲时光,不沉迷于棋局,而是通过种植树木来打发岁月的场景。他精心照料梅树和松树,将枳壳分植梅径,对松根可能侵占荔枝的生长毫不畏惧,显示出他对园艺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尊重。

"长日山斋不弄棋",开篇即展现诗人日常生活的简朴与宁静,不为世俗琐事所扰。"只凭种树遣衰迟",通过种树这一活动,寄托着诗人对生命的延续和对时光流逝的对抗。

"小将梅径分枳壳,不怕松根夺荔枝",这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表现了诗人对园艺的细心和对竞争的豁达态度,寓意生活中的竞争无处不在,但诗人选择以平和的心态面对。

"带雨烟光春淡泊,隔墙花影昼离披",描绘出春雨中朦胧的景色,以及花影在阳光下摇曳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淡然恬静的意境,反映出诗人内心的闲适与淡泊。

最后两句"等閒俗计休相聒,拄杖来看又有诗",诗人以轻松的口吻劝告自己不必过于计较尘世纷扰,只需持杖散步,欣赏美景,诗兴自然油然而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诗歌的深深热爱,以及对生活的超脱态度。整首诗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高雅的生活情趣和淡泊的人生哲学。

作者介绍
陈献章

陈献章
朝代:明

(1428—1500)明广东新会人,字公甫,号石斋,晚号石翁,居白沙里,学者称白沙先生。正统十二年,两赴礼部不第。从吴与弼讲理学,居半年而归。筑阳春台,读书静坐,数年不出户。入京至国子监,祭酒邢让惊为真儒复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检讨,乞终养归。其学以静为主,教学者端坐澄心,于静中养出端倪。兰溪姜麟称之为“活孟子”。又工书画,山居偶乏笔,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时呼为茅笔字。画多墨梅。有《白沙诗教解》、《白沙集》。
猜你喜欢

下第献所知三首·其二

不识人间巧路岐,只将端拙泥神祇。

与他名利本无分,却共水云曾有期。

大抵物情应莫料,近来天意也须疑。

自怜心计今如此,凭仗春醪为解颐。

(0)

授衣歌

天之高兮无不覆,君之大兮无不祐。

生人殖物,既庶且富。尔在于时,尔茅于昼。

霜始降兮女工就,岁时穷兮寒衣授。

(0)

十五夜与友人对月

每到月圆思共醉,不宜同醉不成欢。

一千二百如轮夜,浮世谁能得尽看。

(0)

襄国别友

晓色荒城下,相看秋草时。

独游无定计,不欲道来期。

别处去家远,愁中驱马迟。

归人渡烟水,遥映野棠枝。

(0)

寄梅处士

扰扰人间是与非,官闲自觉省心机。

六行班里身常下,九列符中事亦稀。

市客惯曾赊贱药,家僮惊见著新衣。

君今独得居山乐,应喜多时未办归。

(0)

和三乡诗

洛川依旧好风光,莲帐无因见女郎。

云雨散来音信断,此生遗恨寄三乡。

(0)
诗词分类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诗人
谢庄 张廷玉 游酢 李开先 李百药 释宗演 鄂尔泰 裴夷直 吴兆骞 上官仪 杜审言 唐求 朱弁 王仁裕 商景兰 沈德潜 富弼 任昉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