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琴不见琴,忘琴听琴响。
坐久听亦无,云飞树尖上。
这首诗名为《对琴》,是明代诗人明显所作。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音乐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深刻感悟。
首句“对琴不见琴”,诗人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对音乐的追求和理解。这里的“琴”不仅指实际的乐器,更象征着音乐本身。诗人面对的并非实体的琴,而是内心深处对音乐的渴望与想象。这种表达方式,既展现了诗人对音乐的超脱与超越,也暗示了音乐在心灵层面的深远影响。
接着,“忘琴听琴响”一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诗人似乎已经达到了忘却物质形式,纯粹聆听音乐之美的境界。这里的“听琴响”不仅仅是耳朵接收声音的过程,更是心灵与音乐深度共鸣的结果。诗人通过“忘琴”来达到“听琴”的状态,强调了音乐对于心灵的触动和净化作用。
随后,“坐久听亦无”则描绘了一种静谧而深邃的场景。诗人长时间地沉浸在音乐之中,但又仿佛在音乐之外,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状态。这里的“无”并非指没有音乐,而是指音乐与心灵之间达到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和谐与统一,音乐成为了连接心灵与宇宙的桥梁。
最后一句“云飞树尖上”以自然景象作为结尾,巧妙地呼应了前文对音乐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描绘。云在树梢之上自由飘荡,既象征着音乐如同云朵般轻盈、自由,也寓意着心灵在音乐的引领下,得以飞翔于广阔的精神世界。整首诗通过音乐、自然与心灵的交织,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自由的追求。
综上所述,《对琴》这首诗通过对音乐的深刻感悟,以及与自然景象的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对精神世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与追求,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此翁双手,顿闲处、且把香篝笼袖。
西掖北门辞不要,肯要南柯太守。
小小亭台,些些竹木,何必灵和柳。
地行仙里,合推侬做班首。
取次著绝交书,续归田录,谁掣先生肘。
莫遣朝衣梅醭了,留祝南山之寿。
苍妓上厅,老僧封院,得似樗庵叟。
虚名身后,生前且一杯酒。
□汉七叶主,励精致中兴。
非惟霸王杂,亦以刑名绳。
哀哉三能臣,来如蛾赴灯。
贤矣二大夫,逝若鱼脱罾。
韩藓至崛彊,异世犹服膺。
嗟余归已晚,钓游记昔曾。
虽无都门饯,幸有下泽乘。
独恨赐金尽,无以欢亲朋。
非止擅唐风,尤于选体工。
有时千载事,祇在一联中。
世自轻前辈,天犹活此翁。
江湖不相见,才见又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