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曾待制游两山三首·其二题天章山宿鹭亭》全文
- 注释
- 疏钟:稀疏的钟声,形容钟声不密集。
溪亭:溪边的小亭子,可能是休憩的地方。
碧瓦:青绿色的瓦片,指建筑物的屋顶。
朱栏:红色的栏杆,装饰在亭子周围。
想得:想象中看到。
松阴:松树下的阴凉处。
万衲:形容松树众多,如僧人的僧袍无数。
篮舆:竹编的轻便手推车,古代用来代步。
恰诗成:正好写成了诗。
- 翻译
- 稀疏的钟声迎接客人来到溪边的亭子,
青绿色的瓦和红色的栏杆相互照亮。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画面。"疏钟迎客到溪亭",以悠扬的钟声迎接来访者,营造出一种清幽的氛围。"碧瓦朱栏相照明",则通过色彩对比,展现出溪亭的雅致与明亮,宛如一幅精致的画卷。
诗人想象着在这样的环境中,松树的阴影下仿佛排列着无数禅房(万衲),暗示了山间的宁静与禅意。"篮舆放处恰诗成",篮舆即竹轿,此处暗指轻松漫步,诗人灵感突发,即兴吟诗,将眼前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完美融合。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景生情,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喜爱和游历山水时的闲适心境,以及创作诗歌的喜悦。陆游的笔触细腻,意境深远,展现了宋代文人墨客的风雅情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精卫愤
乍登太行,莫涉沧海水。
天吴九首马一角,白浪崩山飓风起。
精卫万古长衔冤,无人为汝笺天门。
孝子亦何辜,死挂扶幸垠。
愿衔西山石,朝飞暮飞折两翼。
西山石尽海不极,月黑珠宫閟魂魄。
魂魄不归思可已,乍登太行,莫涉沧海水。
分题送友得忠孝庙
丈夫死殉国,于道讵非宜。
烈烈卞侍中,忍顾王室危。
枭獍敢为逆,我师焉可支。
跃马婴其锋,以肉充虎饥。
苦战既不旋,有子亦从之。
精忠贯日月,未惭马革尸。
至今石头下,尚使行人悲。
郁郁冶城山,秋风吹古祠。
送客远相过,慷慨伤我怀。
当时诸老臣,清谈竟何为。
酌酒酹英魂,忠孝以为规。
晨兴在殳山作
夜雨四檐纪,坐待扶桑暾。
天高无馀滓,初景方宴温。
黄鹂萃霜木,白雁来寒门。
所欣居处幽,已忘趋走烦。
时枉道人过,或逢田父言。
伤哉乱离后,衣冠今几存。
赋敛日已亟,何地为桃源。
结茅向绝逆,牧豕学公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