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士在松林间的生活情景,充满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之美。
“高人无处隐逃真”,开篇便以“高人”点出主题,这位隐士并非遁世者,而是真正融入自然,与山川共存的智者。“无处隐逃真”则暗示其内心之静,不为外界所扰,追求的是内心的纯净与真实。
“来傍长松涧底眠”,进一步描绘了隐士的生活状态。他选择靠近长松和山涧的地方安寝,这不仅体现了他对自然环境的亲近,也暗示了他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松树常被视为长寿和高洁的象征,而山涧则代表了清幽与宁静,这样的生活环境无疑是对隐逸生活的理想化呈现。
“几度清风松际起,自将吟响节钧天”,这两句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隐士生活中的诗意与自由。清风在松林间轻轻吹拂,不仅带来了凉爽,也激发了隐士内心的灵感,他的吟唱仿佛与天籁共鸣,达到了人与自然、心灵与宇宙的和谐统一。这里,“吟响节钧天”不仅指出了隐士的音乐才华,更寓意着他与天地之间的精神交流,达到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士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在自然中寻找心灵寄托的精神追求。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理想生活方式的追求和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离沙市天色变舟人惧风作少憩公安而行默祷有应
解任古夔国,移官白蘋洲。
三峡虽幸免,大江尚堪忧。
黎明雾四塞,篙师请停舟。
尔祷于公安,吾祷学孔丘。
恺悌以为治,洁廉以自修。
神乎苟听之,庶不为神羞。
须臾日光漏,江净烟霭收。
愿如吾祖言,千里俱安流。
予雪诗云不来平地只山巅朱钤干和云不能下乞俗人怜志在洁己陈知录云只可在山如去年志在恤民王抚干云散作人间大有年志在润物三子之志虽不同皆可嘉也各用其句作三绝以赠之又以一绝自贶.自况
在地在山无不可,去年今年同不同。
银杯缟带逐车马,何似蓑笠随渔翁。
赵若拙卓尔不群佳公子也痛亲不见名堂曰思诸公争赋之不鄙予亦以诗命予谓若拙不止乎思也且能显之作思堂诗
天下人子皆思亲,思而显之能几人。
入堂省亲亲不见,长向羹墙见亲面。
身苟不立名不扬,九原何由发幽光。
金枝挺挺贤公子,风树兴悲思不已。
口诵孝经第一篇,立身行道期心传。
直谅多闻古三益,标准宗支名籍籍。
前日召还胡不留,一麾出守西南州。
官职人心所同欲,孝子思亲恐亲辱。
不独思亲能显亲,孔门曾子君前身。
我愧思亲未能显,诗作思堂涕徒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