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外似沃焦,洞里忽水消。
尘避庾公扇,泉分巢父瓢。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陪同官员游览铅山观音洞的避暑经历,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洞内外环境的鲜明对比以及洞中清幽之景。首句“洞外似沃焦,洞里忽水消”以强烈的对比手法,将洞外炎热与洞内清凉的氛围巧妙勾勒出来,暗示了观音洞的神奇之处。接着,“六月不知暑,八风常自调”进一步强调了洞内的凉爽,即使是在炎热的六月也能感受到四季如春的舒适。
“尘避庾公扇,泉分巢父瓢”两句运用典故,庾公扇和巢父瓢分别象征着避暑的工具和生活用品,通过这一对比,突出了观音洞环境的清静与高雅。最后,“隔山丛桂在,何处隐堪招”则表达了对洞中景色的喜爱与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隐逸情怀,似乎在邀请读者一同探索这神秘之地。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美丽,也蕴含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山水之乐的独特感悟。
夹城门外好风光,曾醉君家碧玉觞。
杨柳青旗连坐榻,杏花春色过邻墙。
回鸾锦字新题句,睡鸭铜炉小篆香。
酩酊不辞归路晚,银鞍骢马映斜阳。
远公无定迹,心与白云闲。
瓶锡春风里,帆樯暮雨间。
鸟啼临水树,猿响隔溪山。
此际随缘去,家林几日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