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寻 李 暹 唐 /于 鹄 任 性 常 多 出 ,人 来 得 见 稀 。市 楼 逢 酒 住 ,野 寺 送 僧 归 。檐 下 悬 秋 叶 ,篱 头 晒 褐 衣 。门 前 南 北 路 ,谁 肯 入 柴 扉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北路(běi lù)的意思:指北方的道路,也用来比喻艰难险阻的事业或道路。
柴扉(chái fēi)的意思:指家中的大门或门扉。
褐衣(hè yī)的意思:指穿着褐色衣服的人,比喻贫穷、低微的身份。
来得(lái de)的意思:指事物或情况的发生或出现非常突然或迅速。
篱头(lí tóu)的意思:指处于两个困境之间,无法抉择或无法取舍的境地。
南北(nán běi)的意思:南北表示方向,也可以表示两个相对的地点或事物。
秋叶(qiū yè)的意思:指人的离去或事物的消散,比喻人世间的短暂和无常。
任性(rèn xìng)的意思:指随心所欲,为所欲为,不受约束。
市楼(shì lóu)的意思:指市场上的楼房,也比喻繁忙的市场。
谁肯(shuí kěn)的意思:表示对于某种行为或事情,没有人愿意或敢于去做。
野寺(yě sì)的意思:指没有经过修缮、管理的庙宇或寺院。
南北路(nán běi lù)的意思:指南方和北方之间的道路,也比喻两个不同的方面或立场。
- 注释
- 任性:按照自己的性情做事,不受拘束。
常多出:经常外出。
人来得见稀:很少有人能见到我。
市楼:市场中的酒楼。
逢酒住:遇到喝酒的地方就停留下来。
野寺:野外的寺庙。
送僧归:送僧人回去。
檐下:屋檐下方。
悬秋叶:挂着秋天的叶子,此处或指晾晒的枯叶。
篱头:篱笆的顶部。
晒褐衣:晾晒着粗布衣服,褐衣通常指平民或僧侣的简朴服装。
门前:家门口。
南北路:指门前的大路向南向北延伸,代指交通便利。
谁肯:有谁愿意。
入柴扉:走进这简陋的木门,柴扉指用树枝等搭建的简陋门扉。
- 翻译
- 由于性情随意我常外出,来访的人自然很少能见到我。
在闹市酒楼偶遇便停留畅饮,也在野外寺庙中送别僧侣返回。
屋檐下挂着秋天的树叶,篱笆上晾着粗布衣裳。
家门前后是两条大路,却不知谁能愿意走进这简陋的木门。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自在逍遥的生活状态。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细节的刻画,表现了自己与世俗保持距离的心态。
"任性常多出,人来得见稀"表明诗人经常外出,但人们很少能遇到他,这体现了一种隐逸自适的生活方式。"市楼逢酒住,野寺送僧归"则是对这种生活的一种写实,表现了诗人在城市和自然中与世俗保持距离,同时也享受着简单的快乐。
"檐下悬秋叶,篱头晒褐衣"描绘了一幅宁静的画面,秋天的落叶挂在屋檐下,而诗人的粗布衣裳在篱笆上晾干。这些细节都透露出一种远离尘嚣、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
最后两句"门前南北路,谁肯入柴扉"则更加深化了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这里的“南北路”代表着繁忙喧闹的人世,而“柴扉”则是诗人隐居之所。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表达了人们对于世俗生活的漠视,以及自己宁愿选择一种隐逸的生活方式。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传递了一种超脱尘世、自在逍遥的情怀,是一首充满哲理和美感的佳作。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次韵酬彦达
浮荣过眼风脱叶,鸳行无复清梦接。
柴门昼闭雀可罗,寒日晖晖弄疏樾。
已种芳兰滋九畹,更遣胎仙舞三叠。
李侯壮志亦可人,举目万里欲横绝。
醉眼时看石棱紫,吟鬓半作霜棘折。
方今圣主躬俭勤,奏赋不须誇羽猎。
中兴盛事要磨崖,老于文字谁踰结。
愿君勉力上扶摇,渺渺云海出飞楫。
莫随铩翮卧穷巷,漫学啼螀吊寒月。
与韩子苍别久忽邂逅于临川遭时乱离道旧感叹子苍有诗见赠次韵奉呈二首·其二
随缘到处是吾庐,风雨飘飖敢定居。
异县逢君如隔世,七年怪我苦无书。
平生出处皆陈迹,大半交游已故墟。
愁绝不知尊酒尽,醉归儿女笑牵裾。
次韵陈去非中秋无月
萧瑟中宵雨打窗,那知风月乱飘黄。
已无佳月供清赏,赖有新诗耿夜光。
蓬户我方甘寂寞,朱门君勿看辉煌。
只今天柱峰何在,好约玄真一醉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