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在脱襁儿,亦能辨其痴。
病龙不作霖,死豹空留皮。
五味谓可调,习庖从姏㜎。
恒谋寡良策,吾还问诸蓍。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世事的深刻洞察与反思。首句“手撚寸缕红,往缚天门狮”运用了象征手法,将细微的红色线比喻为束缚的力量,指向了对权力或权威的挑战。接着,“虽在脱襁儿,亦能辨其痴”则表达了即使是最幼小的个体,也能分辨出某些行为的荒谬或愚蠢,暗示了智慧和认知的普遍性,并非仅限于成熟或经验丰富的个体。
“病龙不作霖,死豹空留皮”两句,通过对比病龙无力降雨与死豹徒留皮毛,暗喻了力量与价值的错位,即真正的力量不应仅仅体现在外在的表现上,而更在于其内在的贡献与影响。这不仅是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也隐含了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强调了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五味谓可调,习庖从姏㜎”中的“五味”指调味品,这里可能借指复杂的人际关系或社会环境中的各种情感与利益冲突。“调”意味着平衡与和谐,但“习庖从姏㜎”则暗示了这种调和往往难以实现,因为人们往往遵循着既有的习惯与规则,而非追求真正的平衡与公正。
“恒谋寡良策,吾还问诸蓍”则表达了面对复杂问题时的无奈与寻求智慧的决心。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种种挑战与困境,人们时常感到策略匮乏,因此转向古老智慧的源泉,如占卜等传统方法,寻求指引与解答。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展现了作者对于社会、人性以及存在意义的深刻反思,体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哲理与道德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