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蓄终南小,交□□□遥。
崦深应有寺,峰近恐通桥。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幽静的自然景观,虞乡县西郭的风光。开篇两句“改观揖中条”、“第蓄终南小”,诗人通过对山川地理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而又略带神秘的环境。其中,“改观”可能是指修建或整顿观景处,“揖中条”则是一种礼节,用以表达对自然之美的敬意。"第蓄终南小"中的“第蓄”可能指的是山谷或溪流的深藏,而“终南”常与道教仙境联系在一起,增添了一丝超脱尘世的意味。
接下来的两句“交□□□遥”、“崦深应有寺”,诗人通过对远处景物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这种超然脱俗的氛围。其中,“交□□□遥”因缺失字样而难以确解,但可以想象为某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境。而“崦深应有寺”则明示了山中可能隐藏着某座古老的庙宇,增添了一份神秘。
最后两句“峰近恐通桥”、“为语前村叟,他时寄采樵”,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细节描写和情感表达,传达了对自然之美的珍视以及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其中,“峰近恐通桥”可能是指山势逼近,仿佛要搭建一座桥梁的景象,而“为语前村叟,他时寄采樵”,则是在表达诗人与村中的长者交流的情景,以及对过去时光中采集柴火等生活片段的回忆。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其清新隽永的语言和深远的意境,构建了一幅山水田园风格的画面,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对于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和对过往时光的无限留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