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古低临水,城荒早闭门。
山岂缘诗瘦,楼应厌市喧。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荒凉与静寂的景象,反映了时光流逝和历史沧桑。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体验。
"郡古低临水,城荒早闭门" 一句,勾勒出了一个时间久远、城市废弃的画面。这里的“临水”和“闭门”,不仅是对景色的描绘,也隐含着诗人对于过去繁华而今已衰败的感慨。
接下来的 "岸沙分路细,江南带云昏" 更加深了这种意境。沙岸上的小路显得狭窄而曲折,江南的云雾笼罩着整个景色,使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和迷茫。
诗中“山岂缘诗瘦,楼应厌市喧”两句,则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山岂可能指的是某种自然之美,而这种美已经不再能激起诗人的热情;而楼与城市中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显示了诗人对于世俗生活的厌倦。
最后,“前朝碑尚在,半已蚀苔痕”一句,则是历史沧桑的具体象征。古代碑文依然存在,但已经被岁月侵蚀,苔藓覆盖,这不仅是一个视觉形象,更是一种时间深度的刻画。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造建筑的描绘,展现了一个历史的、哲理的主题。诗人的情感是内省而沉郁的,他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在的不满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