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裤脱裤,人情怜新不怜故。
故裤绵所妆,新裤但裁布。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人们在季节更替时对衣物选择的态度,反映了社会上对新事物的偏好以及对旧物的忽视。诗人通过“脱裤脱裤”这一形象的表述,巧妙地将人情世故与物事变迁联系起来,寓意深刻。
首句“脱裤脱裤”,直接点题,以“脱”字强调了衣物更换的频繁性,暗示了社会生活中对新鲜事物的追求。接着,“人情怜新不怜故”一句,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人们对新事物的偏爱,而对旧物则显得冷漠的态度。这种现象不仅体现在衣物上,也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种普遍心理。
“故裤绵所妆,新裤但裁布”两句,通过对比旧裤和新裤的不同处理方式,进一步强化了主题。旧裤因为“绵所妆”,即以棉絮填充,代表着过去的生活条件和对温暖的渴望;而新裤则“但裁布”,简单直接,象征着现代社会对便捷和实用性的追求。这种变化不仅是物质层面的,也是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薰风四月天微炎,人人著布便脱绵”描绘了春夏之交,天气渐热,人们开始换上轻薄的布料衣物,抛弃厚重的棉衣。这既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社会习俗的反映,进一步强调了季节更替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最后,“绵裤非不完,失时谁是怜”两句,诗人借物抒情,表达了对被遗忘或淘汰的旧物的感慨。绵裤并非完全无用,只是在不合适的时间被忽视了。这里蕴含了对传统价值和历史记忆的反思,提醒人们在追求新事物的同时,不应忘记过去的美好和价值。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入浅出地探讨了社会变迁中的人情冷暖与价值取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人文关怀。
蓟门昔在烽尘中,匈奴火照西山红。
毡庐相望赤县隘,枭骑未厌神畿空。
君王拊髀过郎署,侍臣扼腕谈边功。
每饭不忘钜鹿战,千金先发华阳宫。
邯郸少年游侠子,腰间匕首悬秋水。
出身愿属羽林儿,横行誓夺单于垒。
腾装夜别纵博场,贳酒朝辞挟瑟伎。
马上风云八阵成,帐前鼓角三军起。
故人新贵宠轩墀,乱后高名众始知。
国士渐看投笔至,主恩况许请缨为。
天寒恒岳倚长剑,雪满滹沱拥大旗。
归来汉苑生春草,见尔论兵散幕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