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2日(农历三月廿五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二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李右司以诗送梅花至潞公予虽不接右司想见其人用老杜和元次山诗例次韵》
《李右司以诗送梅花至潞公予虽不接右司想见其人用老杜和元次山诗例次韵》全文
宋 / 黄庭坚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凡花俗草败人意,晚见琼蕤不恨迟。

江左风流如此,春功终到岁寒枝。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凡花(fán huā)的意思:平凡的花朵

风流(fēng liú)的意思:指人的品貌、言谈举止等方面优雅、有魅力。

江左(jiāng zuǒ)的意思:指江南地区,尤指江苏、浙江一带。也用来比喻江南地区的人或事物。

琼蕤(qióng ruí)的意思:形容美丽华丽的景色或物品。

人意(rén yì)的意思:人们的意愿或心意。

如此(rú cǐ)的意思:表示事物的状况或程度如此,表示程度非常之高。

岁寒(suì hán)的意思:岁寒指的是寒冷的冬天。在冬季,寒冷的天气会给人们带来不便和困苦。

翻译
凡花俗草无法使人愉悦,但晚见到琼蕤(美玉般的花)也并不觉得遗憾。
在江南的风流韵事中,依然可见这种景象,春天的努力最终会结出经冬不凋的果实。
注释
凡花俗草:泛指平常的花草,可能没有特别引人注目的美丽。
琼蕤:比喻珍贵美丽的花朵,如琼瑶般的华美。
江左:古代地理称谓,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这里特指江南。
春功:春天的努力或成果。
岁寒枝:形容经过寒冬依然坚韧的枝条,象征着经受考验的坚韧生命力。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黄庭坚的作品,通过对梅花的描绘和对李右司的想象,表达了对高雅品格的赞美以及对春天顽强生命力的感慨。首句"凡花俗草败人意",以对比手法,暗示了梅花超凡脱俗的气质,寻常花草无法比拟。接着"晚见琼蕤不恨迟",琼蕤形容梅花的洁白繁盛,诗人即使迟到欣赏,也无遗憾,因为梅花的美值得等待。

"江左风流尚如此",这里的"江左风流"暗指李右司的风采,如同江南的文人风度,依然保持着高洁的品格。最后一句"春功终到岁寒枝",寓意梅花在严冬中绽放,象征着坚韧不屈的精神和春天终将到来的力量,同时也寓言了诗人对朋友品性的认同和对其未来的期许。

整首诗通过梅花的形象,赞美了高尚的人格和坚韧的品质,体现了黄庭坚诗歌的深沉内涵和对人情世故的独到见解。

作者介绍
黄庭坚

黄庭坚
朝代:宋   字:鲁直   号:山谷道人   籍贯: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   生辰:1045.8.9-1105.5.24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猜你喜欢

借观五老诗次韵为谢

脱遗轩冕就安闲,笑傲丘园纵倒冠。
白发忧民虽种种,丹心许国尚桓桓。
鸿冥得路高难慕,松老无风韵自寒。
闻说优游多唱和,新篇何惜尽传看。

(0)

琅琊山六题·琅琊溪

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0)

乐哉襄阳送刘太尉从广赴襄阳

嗟尔乐哉襄阳人,万屋连甍清汉滨。
语言轻清微带秦,南通交广西峨岷。
罗縠纤丽药物珍,枇杷甘橘荐清◇。
磊落金盘烂璘璘,槎头缩项昔所闻。
黄橙捣齑香复辛,春雷动地竹走根。
锦苞玉笋味争新,凤林花发南山春。
掩映谷口藏山门,楼台金碧瓦鳞鳞。
岘首高亭倚浮云,汉水如天泻沄沄。
斜阳返照白鸟群,两岸桑柘杂耕耘。
文王遗化已寂寞,千载谁复思其仁。
荆州汉魏以来重,古今相望多名臣。
嗟尔乐哉襄阳人,道扶白发抱幼孙。
远迎刘侯朱两轮,刘侯年少气甚淳。
诗书学问若寒士,◇俎谈笑多嘉宾。
往时邢洺有善政,至今遗爱留其民。
谁能持我诗以往,为我先贺襄阳人。

(0)

离峡州後回寄元珍表臣

经年迁谪厌荆蛮,惟有江山兴未阑。
醉里人归青草渡,梦中船下武牙滩。
野花零落风前乱,飞雨萧条江上寒。
荻◇时鱼方有味,恨无佳客共杯盘。

(0)

球场看山

为爱南山紫翠峰,偶来仍值雪初融。
自嫌前引朱衣吏,不称闲行白发翁。
向老光阴双转毂,此身天地一飘蓬。
何时粗报君恩了,去逐冥冥物外鸿。

(0)

山斋戏书绝句二首

蜜脾未满蜂采花,麦◇已深鸠唤雨。
正是山斋睡足时,不觉花间日亭午。

(0)
诗词分类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诗人
黄龟年 王应麟 钱士升 王献之 元载 瞿汝稷 阎长言 陈邦瞻 程梦星 徐勉 石崇 王钦若 张柬之 崔骃 真可 严蕊 武平一 归庄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