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22日(农历三月廿五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二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五月三日见萱草一枝》
《五月三日见萱草一枝》全文
宋 / 韦骧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薄薄初阳晓雾披,庭萱再见相知

月临仲夏三日,风折今年第一枝。

蘤剪兼金灼烁,干瑳圆玉碧参差

韶华来岁如旧,知在何州记此时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薄薄(báo báo)的意思:形容物体薄而轻。

参差(cēn cī)的意思:形容不齐整、不齐全的样子。

初阳(chū yáng)的意思:指早晨的第一缕阳光,也用来比喻事物刚刚开始发展的阶段。

此时(cǐ shí)的意思:指当前的时刻或时候。

第一(dì yī)的意思:指排名第一,最高的,第一个。

兼金(jiān jīn)的意思:指一个人同时拥有两种或多种宝贵的品质或才能。

金黄(jīn huáng)的意思:指颜色像黄金一样明亮而美丽。

今年(jīn nián)的意思:指当前这一年,即指现在或最近的一年。

来岁(lái suì)的意思:明年;来年

如旧(rú jiù)的意思:像从前一样,没有改变。

三日(sān rì)的意思:指短时间内,只有三天的时间。

韶华(sháo huá)的意思:韶华指的是美好的年华或者青春时光。

相知(xiāng zhī)的意思:相互了解并深知彼此的心意。

一枝(yī zhī)的意思:指独一无二的、与众不同的一支。

再见(zài jiàn)的意思:表达离别时的告别,表示再次见面的希望。

仲夏(zhòng xià)的意思:仲夏指的是夏季的中间时期,也可以引申为事物发展的高峰期。

灼烁(zhuó shuò)的意思:形容光亮明亮耀眼,也指才华出众、光彩照人。

鉴赏

这首宋朝韦骧所作的《五月三日见萱草一枝》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初夏时节萱草的生长景象。开篇“薄薄初阳晓雾披”,轻描淡写地勾勒出清晨薄雾中初升阳光的柔和与温暖,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新的氛围。接着,“庭萱再见似相知”一句,将萱草拟人化,仿佛萱草再次出现便与诗人有了默契,表达了诗人对萱草的亲近感和喜爱之情。

“月临仲夏才三日,风折今年第一枝”两句,巧妙地将时间与自然现象结合,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通过“风折”这一动作,生动地展现了萱草在初夏的生长状态,同时也暗示了生命的脆弱与自然界的无常。

下半部分“蘤剪兼金黄灼烁,干瑳圆玉碧参差”描绘了萱草的花朵与茎干的形态,金色的花朵在阳光下闪烁,绿色的茎干则呈现出圆润的碧色,色彩对比鲜明,形象生动,展现出萱草的美丽与生机。

最后,“韶华来岁应如旧,知在何州记此时”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永恒不变的期待。虽然岁月更迭,但希望来年萱草依旧能如今年这般美丽,而自己也能记住这一刻的美好。

整首诗通过对萱草的细致观察与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命力,也蕴含了诗人对时光流转、生命短暂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美好事物恒久不变的向往。

作者介绍
韦骧

韦骧
朝代:宋   字:子骏   籍贯:钱塘   生辰:公元一0五三年

公元一〇三三年至一一一〇五年,字子骏,钱塘人。生于宋仁宗明道二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年七十三岁。工诗文。皇祐五年(公元一0五三年)进士,除知袁州萍乡系。历福建转连判官,主客郎中。出为变路提刑。建中靖国初,(公元一一〇一年)除知明州丐宫祠,以左朝议大夫提举洞霄宫,卒。骧著有文集十八卷,赋二十卷,均《宋史艺文志》并传于世。
猜你喜欢

斗百花·其二汶妓褚延娘

脸色朝霞红腻。眼色秋波明媚。

云度小钗浓鬓,雪透轻绮香臂。

不语凝情,教人唤得回头,斜盼未知何意。

百态生珠翠。低问石上,凿井何由及底。

微向耳边,同心有缘千里。

饮散西池,凉蟾正满纱窗,一语系人心里。

(0)

青州

日上西山舞鸾鹤,波翻碧海斗蛟龙。

直钩到了成何事,消得君王四履封。

(0)

代任阆州和人重午二首·其二

游龙蹴浪锦江高,节物惊人感二毛。

京洛承平真富贵,江湖风物叹萧骚。

荃芜有恨流千古,驽骥当年共一槽。

圣处相期君不肯,自煎明焰泣流膏。

(0)

题冲真观

琳馆绝埃尘,溪山是四邻。

烟霞千古色,花木一庭春。

月白琴声朗,风清鹤唳频。

閒中时复醉,应笑市朝人。

(0)

菩萨蛮.西亭

烟波江上西亭小。晓来雨过惊秋早。飞栋倚晴空。

凉生面面风。痴儿官事了。独自凭栏笑。

何处有尘埃。扁舟归去来。

(0)

腊月

腊月二十五,人家祓旧年。

山人无可祷,睡著不知天。

(0)
诗词分类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诗人
陶望龄 崔颢 汪应辰 汪琬 石延年 刘处玄 于濆 王铎 欧阳玄 王筠 王遂 文嘉 项斯 赵翼 姚绶 冯琦 吕祖谦 蔡沈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