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连寺答,人语隔船闻。
《放生池纳凉晚归》全文
- 拼音版原文全文
放 生 池 纳 凉 晚 归 宋 /姚 勉 湖 面 轻 烟 起 ,前 山 渐 不 分 。钟 声 连 寺 答 ,人 语 隔 船 闻 。吟 客 衣 生 月 ,归 僧 笠 带 云 。及 城 门 未 掩 ,灯 火 已 纷 纷 。
- 翻译
- 湖面上轻烟袅袅升起,远处的山峦渐渐模糊难辨。
寺庙的钟声悠扬回应,隔着船只也能听见人们的交谈声。
游子的衣裳仿佛被月光染白,归来的僧人斗笠上带着云雾缭绕。
直到城门尚未关闭,街头巷尾已是灯火通明。
- 注释
- 湖面:湖水表面。
轻烟:淡淡的雾气。
起:升起。
前山:前方的山峦。
渐:逐渐。
不分:难以分辨。
钟声:寺庙的钟鸣声。
连寺答:与寺庙的钟声相应和。
人语:人们的说话声。
隔船闻:隔着船只听到。
吟客:游子,诗人。
衣生月:衣裳被月光映照得如生辉。
归僧:归来的僧人。
笠带云:斗笠上似乎带着云雾。
及:到,等到。
城门:城门。
未掩:尚未关闭。
灯火:灯火。
已纷纷:已经到处都是。
- 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夜晚在湖边放生池畔的宁静与闲适景象。"湖面轻烟起",以轻烟烘托出湖上的朦胧夜色,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前山渐不分",暗示天色已晚,远处的山峦在暮色中模糊难辨,增添了神秘感。
"钟声连寺答",通过寺庙的钟声与湖面的回荡,展现出宁静中的和谐,仿佛是人与自然的共鸣。"人语隔船闻",进一步描绘了夜晚的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舟上人声,显得格外清晰。
"吟客衣生月",诗人自己或他人的吟咏声仿佛被月光染白,形象地写出夜晚诗情画意的意境。"归僧笠带云",僧侣归去的身影与飘渺的云雾相映,更显出禅意和超脱。
最后两句"及城门未掩,灯火已纷纷",点明诗人准备回家,而城门尚未关闭,家家户户的灯火已星星点点,呈现出一幅温馨的归家画面,结束了一天的游赏,也暗示着生活的烟火气。
整体来看,姚勉的《放生池纳凉晚归》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夏日傍晚湖边的景色,寓情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活的深深热爱与感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