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遍长安诸寺诗,一春常恐道、负花时。
花外柳垂垂,莫捎花便落、数苔墀。
这首《小重山二首(其一)》由清代诗人李慈铭所作,描绘了春日里长安寺庙中的景象,以及诗人对时光流转、岁月静好的感慨。
首句“题遍长安诸寺诗,一春常恐道、负花时”,点明了诗人在这整个春天里,游历并题咏了长安众多寺庙的情景,表达了他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不舍。接着,“马蹄归趁夕阳迟”一句,生动地刻画了诗人骑马归来,趁着夕阳未尽之时,流连于寺庙间的悠闲情态。
“闲门闭,红煞小桃枝”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寂寥的画面,闭门的小径旁,桃花盛开,红艳欲滴,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某种情感状态。接下来,“花外柳垂垂,莫捎花便落、数苔墀”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幽静与春意的浓郁,柳树轻摇,似乎在轻轻触碰着花朵,生怕惊落了花瓣,同时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最后,“更携红烛拂蛛丝,殷勤意,头白有谁知”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的感慨。他携着红烛,细心拂去蜘蛛网,这份细致与专注,不仅体现了对环境的爱护,也暗含了对过往岁月的怀念与珍惜。末句“头白有谁知”则将这种情感推向了极致,即使到了白发苍苍之年,这份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怀念,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呢?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与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既有对美好瞬间的捕捉,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思,充满了诗意与哲理的融合。
西川有一鉴子,非铜非铁非铅。
不假江心百鍊,自然本体精坚。
从来无台可安,莹磨拂拭都捐。
历历森罗万象,岂分胡汉蚩妍。
旁人不敢穷窥,照渠肝胆悬悬。
东来吴越万里,依旧虚明湛然。
识者知为法宝,不识酬之几钱。
泥尘埋没不得,光透三千大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