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深千片竹,霜老一枝松。
甃草枯残水,空潭已化龙。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般若寺时所见的自然美景与内心感受。首句“蟠纡垂鸟道,苍翠削芙蓉”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山间蜿蜒曲折的小径,仿佛是鸟儿飞翔的轨迹,两侧是苍翠欲滴的山林,如同削尖的芙蓉花一般挺拔。接着,“坐可依危石,行将驻短筇”描述了诗人或坐或行的情景,倚靠在险峻的石头上,手持短杖,步步为营,既表现了环境的险峻,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精神。
“寒深千片竹,霜老一枝松”进一步渲染了冬日的景象,千片竹叶在寒冷中显得更加坚韧,一枝松树在霜雪中依然挺立,象征着生命力的顽强和不屈。最后,“甃草枯残水,空潭已化龙”则以富有哲理的结尾,暗示了自然界万物的循环更替,即使是最微小的生命体,如枯草中的残水,也可能孕育出生命的奇迹,如同空潭中化龙的故事,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神秘,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