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可(bù kě)的意思:指超出人们的理解和想象,无法用常规思维解释的事物或现象。
禅定(chán dìng)的意思:指心境平静安宁,思维专注集中的状态。
长须(cháng xū)的意思:长须是指胡须长而垂下的样子,比喻人年纪大、经验丰富。
法雷(fǎ léi)的意思:法雷是一个形容词性成语,表示某人或某事异常威猛、强大,有如雷霆般的威力。
翻经(fān jīng)的意思:指对经书进行翻阅、研读。
高台(gāo tái)的意思:指地势高而平坦的台地,也比喻地位高、权势大。
何时(hé shí)的意思:何时表示询问时间,问什么时候。
讲诵(jiǎng sòng)的意思:
讲授诵读。《史记·儒林列传》:“ 董仲舒 , 广川 人也。以治《春秋》, 孝景 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受业,或莫见其面。”《正法华经·安行品》:“其人常屏,贡高自大,数数讲诵,佛之典誥,未曾以此,持作懈倦。” 明 黄佐 《广州人物传·知府翟公溥福》:“年六十六,即投老归,闭门却扫,惟观书教子孙讲诵而已。”
可作(kě zuò)的意思:能够胜任某种职务或角色,有才能或本领。
文字(wén zì)的意思:指书面语言,也指文字的能力和技巧。
远公(yuǎn gōng)的意思:指离家远行的人。
重来(chóng lái)的意思:重新开始,重新尝试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古代讲经台的想象与敬仰。诗人如兰以“我闻谢长须,翻经筑高台”开篇,仿佛在讲述一个历史故事,谢长须可能是指一位著名的僧人或学者,他翻阅佛经,建造了高大的讲经台。接着,“远公不可作,依师想重来”,这里提到的“远公”可能是东晋时期的高僧慧远,诗人表达了对这位高僧的怀念,希望有另一位大师能像远公一样前来传道。
“五千贝多叶,讲诵喧法雷”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讲经台上的热闹场景,五千贝多叶象征着众多的佛经和听众,讲诵之声如同法雷轰鸣,充满了庄严与神圣。最后,“文字性已离,禅定何时回?”诗人在此提出了深邃的思考,文字与意义似乎已经超越了表面的形式,引人深思禅定与内心的静谧状态何时能够回归,暗示了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哲理,展现了对古代佛教文化的崇敬之情,以及对智慧与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再六次韵徐子英江楼
最愁人处最高楼,空望三神想十洲。
大药不灵从老病,把茅犹在盍归休。
许追竹士陪梅友,肯羡蜂王慕蝶侯。
曾点当时未舍瑟,谁知心地异由求。
寄题阆州开元寺泽师竹轩
泽师种竹三十年,竹成满院生绿烟。
苍龙子孙太繁盛,分领眷属来渭川。
藏风蓄雨荫殿壁,不敢辄近寒森然。
香飞常入佛座上,叶落不到经窗前。
芟除扫掠净如洗,栏外不许行狂鞭。
泽师瘦健如老鹤,坏衲几尺披左肩。
手持数珠读梵筴,状貌兀若塑与镌。
朝旋暮绕在其下,不肯出院求斋钱。
古人亦有爱竹者,岂得似师心意专。
我亦平生苦如此,兼解略把笔墨传。
逢师正谓同所好,但恨尚有区中缘。
何时相对月明下,坐彻清影谈幽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