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脊不供谁缩酒,六千地总付秦黔。
《包茅山》全文
-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唐胄所作的《包茅山》。诗中描绘了包茅山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表达了对古代政治风云的感慨。
首句“三脊不供谁缩酒”,以“三脊”象征包茅山的地理位置,暗示其在古代可能作为某种仪式或祭祀的场所,但如今已不再承担这样的功能,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
次句“六千地总付秦黔”,“六千地”指包茅山所在区域的广阔土地,这里通过“秦黔”二字,既点明了包茅山与秦、黔两地的历史关联,也暗含了古代政权更迭的沧桑变化。
接着,“青茅常共荆州在”,将包茅山与荆州相提并论,荆州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里通过“青茅”这一意象,不仅描绘了包茅山的自然景观,也寓意着历史的恒久与不变。
最后,“罪与齐桓数到今”,将包茅山与春秋时期的齐桓公相联系,齐桓公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霸主之一,这里的“罪”字,可能是借指历史上的某种过错或遗憾,强调了包茅山与历史人物、事件的关联,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思。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包茅山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地理特征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蕴含了诗人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赠陈襄秘丞自峡中召归
淮海南国冲,冠盖结浮云。
面交固不数,白首犹若新。
之子天际来,各自东西人。
一语旦连夕,欢如平生亲。
岂伊名闻久,固以意气均。
驰骛诗书间,博哉醇乎醇。
我昔病俗学,莫明圣与仁。
常恐遂至地,岂期晚有邻。
君还觐清光,一二席上珍。
贤者任必重,勉旃觉斯民。
城楼送别
惊风走枯蓬,百里不暂息。
密云乘飞雨,前山坐成隔。
蓬老初无根,岂辞远为客。
山高虽可望,路远当不识。
去留类如此,览物意宁极。
鞍马未动间,会合弥可惜。
缓歌送清觞,更醉日将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