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篁成聚土成坳,半是城居半是郊。
沙崩欲坠藤犹结,树冗频删叶又交。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与弟弟在青竹园中漫步时所见的自然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感受。首句“疏篁成聚土成坳”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竹林的错落有致和地势的起伏变化,暗示了环境的自然与野趣。接着,“半是城居半是郊”则巧妙地点明了身处城市边缘的特殊位置,既保留了城市的便利,又享受着郊外的宁静。
“名编水国非无籍,家住丛林氏有巢”两句,运用了类比的手法,将居住地比作水国,强调了这里的自然环境如同水乡般丰富多样,同时又暗含了对居住者身份的隐喻,仿佛他们与自然界的生物一样,有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栖息之所。
“沙崩欲坠藤犹结,树冗频删叶又交”描绘了一幅动态的画面,沙石在风力作用下似乎随时可能崩塌,而藤蔓却依然坚韧地缠绕着,树木间叶子交错生长,既展现了自然界的顽强生命力,也寓意着生活的坚韧不拔。
最后,“隔窗梧露垂垂滴,且共研朱点易爻”则通过细腻的观察,捕捉到了窗外梧桐叶上露珠缓缓滴落的瞬间,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深邃的氛围。这一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生动性,也引发了诗人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思考,与易经中的哲学思想相呼应,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和深刻感悟,展现了作者对生活、自然和哲学的独到见解,充满了诗意与哲思。
怪东风,吹得韶华无几。
祇留他、残红一朵,美人头上摇曳。
叹西湖、风光非昔,向登临谁会深意。
前度桃门,旧时燕巷,重来瞻眺,暮云叠翠。
六桥外、斜阳芳草,是我断肠地。
游人散,青帘无恙,且自沉醉。
又何况、繁华如梦,眼前多少憔悴。
淡烟中、孤城半掩,万骑骄骢饮春水。
内院新声,后庭遗曲,祇今犹自在人耳。
算惟有、两峰千古,曾也见兴废。
黄昏后,月上女墙,谁忍凝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