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夜二首·其一》全文
- 翻译
- 远征东方到达辽水边,向北接近了单于台。
战士的战衣挂着宝剑,手中举着镶嵌金边的玉箸酒杯。
红色的蜡烛渐渐熄灭,美人的眼睑始终没有展开笑颜。
- 注释
- 东征:向东远征。
辽水:古代对东北地区辽河的称呼。
迥:遥远。
北近:向北靠近。
单于台:古代匈奴的王庭或重要地标,此处泛指北方边疆地区。
戎衣:战士的战服。
宝剑:珍贵的剑,常象征武勇。
玉箸:玉制的筷子,喻精致生活用品。
金杯:镶金的杯子,象征奢华。
红烛:红色的蜡烛,常用于宴会或仪式,此处营造氛围。
暗将灭:即将熄灭,暗示时间已晚或情境的结束。
翠蛾:比喻美女的眉毛,这里代指美人。
不开:没有展开笑容,表示愁闷或不快。
- 鉴赏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生活的诗歌,其中充满了强烈的边疆气息和军事色彩。开篇“东征辽水迥,北近单于台”两句,勾勒出边塞的地理环境,展现了一种辽阔与孤寂。"辽水"指的是位于中国北方的 辽河,而"单于台"则是古代北方民族建立的军事堡垒。这两句话描绘了诗人所处之地的地理位置,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军事对峙的紧张氛围。
接着,“戎衣挂宝剑,玉箸衔金杯”两句,则从物象上展现了边塞将士们的生活。"戎衣"指的是军人的服装,而“挂宝剑”则是军人佩戴的武器,显示出军人的英勇与警惕;"玉箸"和"金杯"则是高级官员或将领才会使用的奢侈品,这里用来衬托边塞生活中的不凡身份。
最后,“红烛暗将灭,翠蛾终不开”两句,则营造出一种即将结束而又充满期待的情景。“红烛”通常象征着宴席或是夜晚的光亮,而“暗将灭”则预示着时间的流逝和活动的结束;"翠蛾"指的是美丽的灯火之下的昆虫,而“终不开”则表达了一种期待中的东西未能实现,或者是一种美好的时刻即将过去却未能完全体验。
整首诗通过对边塞生活环境、物象和情境的描写,展现了边疆军人的豪迈与孤独,以及他们在严酷自然条件下的坚守和期待。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