倚空寒夜月,林静鸟声稀。
一自逢人少,方知与世违。
香入初风醉,临崖悲采薇。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深邃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世态炎凉的独到见解。
首句“倚空寒夜月”,以“寒夜月”为背景,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孤寂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超脱。接着,“林静鸟声稀”进一步强化了这种静谧感,鸟鸣稀疏,似乎连自然界的生机也被这寂静所抑制,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意境。
“一自逢人少,方知与世违”两句,表达了诗人与世隔绝的心境。在人迹罕至的环境中,诗人得以远离尘嚣,与自然融为一体,体验到了与世不同的宁静与自由。这里的“违”字,既包含了对世俗的疏离,也暗含着对自然之美的深深向往。
“云烟笼不住,泉石好相依”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追求。云烟缭绕,难以捉摸,象征着自然界的神秘与不可预测;而泉石相依,则是诗人内心对稳定与和谐的渴望,以及对自然之美的执着追求。
最后,“香入初风醉,临崖悲采薇”两句,将情感推向高潮。初风中飘散的花香,让诗人仿佛置身于醉人的梦境之中,而面对悬崖,诗人不禁想起了《诗经》中的“采薇”,表达了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与对未来的忧思。这一联不仅深化了主题,也体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情赞美,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深刻反思。诗中蕴含的孤独、超脱、热爱与忧思,共同构成了一个丰富而多层次的艺术世界。
红玉阶前,问何事、翩然引去。湖海上、一汀鸥鹭,半帆烟雨。报国无门空自怨,济时有策从谁吐。过垂虹亭下系扁舟,鲈堪煮。
拚一醉,留君住。歌一曲,送君路。遍江南江北,欲归何处。世事悠悠浑未了,年光冉冉今如许。试举头、一笑问青天,天无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