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独 住 僧 唐 /徐 凝 百 补 袈 裟 一 比 丘 ,数 茎 长 睫 覆 青 眸 。多 应 独 住 山 林 惯 ,唯 照 寒 泉 自 剃 头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比丘(bǐ qiū)的意思:指出家修行的佛教僧人。
多应(duō yìng)的意思:多次应对,多方面应用。
寒泉(hán quán)的意思:指冷清、寂寞无人的景象或境况。
袈裟(jiā shā)的意思:指佛教僧人穿的衣服,也用来比喻假装虔诚或伪装自己。
青眸(qīng móu)的意思:指眼睛的颜色清澈明亮,通常用来形容人的眼睛清澈明亮、有神采。
山林(shān lín)的意思:指山和林木,表示山林之间的景色或山林中的生态环境。
剃头(tì tóu)的意思:指用不当的方法解决问题,只解决表面问题而不解决根本问题。
一比(yī bǐ)的意思:指两个事物或者人相比较,差距极大。
- 注释
- 袈裟:僧人的法衣,通常为僧袍。
比丘:佛教中的出家男子,指僧人。
数茎长睫:形容睫毛多而长。
青眸:青黑色的眼睛。
山林:山野丛林,常指隐居之处。
惯:习惯于。
唯照:只有。
寒泉:寒冷的泉水。
剃头:指僧人自己剃发。
- 翻译
- 身披百衲袈裟的僧人,
眼帘如数根睫毛覆盖着青黑的眼眸。
-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位僧侣独自居住在山林之中的景象。"百补袈裟一比丘",意指这位僧侣身着破旧的袈裟,形象地表达出其贫穷而坚守清净生活的境况。"数茎长睫覆青眸"则形容他拥有浓密的眉毛和长长的眼睫,这些特征在中国传统审美中往往被赋予智慧与神圣的象征意义。
诗人通过"多应独住山林惯"表达了这位僧侣对孤寂生活的适应和喜爱,暗示他已经习惯并享受这种远离尘世的宁静生活。最后一句"唯照寒泉自剃头",则描绘出僧侣如何在山林中依靠自然之水(寒泉)来修剪自己的头发,以保持僧人的清洁与简朴。
整首诗通过对这位独住僧侣生活的细腻刻画,展现了中国古代僧侣追求精神超脱和物质简单的生活理念,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情景。诗中的意境清幽,语言简洁而富有象征意义,体现了唐代诗歌的艺术特色。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杂兴·其三
欃枪初疑附,直为饥所驱。
酸寒仰鼻息,飞走受指呼。
边臣失驾驭,积渐骄灌夫。
一朝怒螳臂,跳踉何其愚。
李陵出偏师,毙之如拉枯。
零落残部曲,相与奉杨姑。
去为鞑行省,蟠据兖郸区。
其子少而黠,亦颇涉猎书。
耻父污国史,讳人呼逆雏。
拜表举全齐,献之王会图。
遂救东隅失,许称南面孤。
功名虽不终,忠孝焉可诬。
不知战场内,曾有庙貌无。
吾尝草二麻,何处陈束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