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5月02日(农历四月初五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三塔寺阻雨·其一》
《三塔寺阻雨·其一》全文
宋 / 张孝祥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东]韵

塔上一铃语,湖头三日风。

苍山在烟外,高浪与天通。

市迥薪刍少,僧残像教空。

不妨留滞好,且看夕阳红。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不妨(bù fáng)的意思:表示可以毫不拘束地做某事,没有什么妨碍或顾虑。

苍山(cāng shān)的意思:指高大险峻的山岭,也可用来形容人的气概高峻。

铃语(líng yǔ)的意思:铃语是指寓意深远、言辞精练的语言表达,类似于铃声的响亮和清脆。

留滞(liú zhì)的意思:停滞不前,无法前进或发展。

三日(sān rì)的意思:指短时间内,只有三天的时间。

僧残(sēng cán)的意思:指僧人残缺不全的身体,比喻事物不完整或残缺不全。

夕阳(xī yáng)的意思:夕阳是指太阳在西方下山的时候的景象,也用来比喻人的晚年或事物的衰落阶段。

像教(xiàng jiào)的意思:像模像样地教导别人,假装教训别人。

薪刍(xīn chú)的意思:指微薄的工资或财物。

与天(yǔ tiān)的意思:与天指与天地自然相通、与天和谐共处。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张孝祥在三塔寺遭遇连日风雨时所见的景象和内心感受。首句“塔上一铃语”,以一铃声起兴,仿佛在诉说着某种故事或情感,营造出一种神秘而静谧的氛围。接着,“湖头三日风”点明了环境背景,暗示了连续的风雨天气。

“苍山在烟外,高浪与天通”两句,通过“苍山”与“高浪”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磅礴,同时也隐含着诗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苍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增添了几分神秘感;“高浪”直冲云霄,与天空相接,展现出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美。

“市迥薪刍少,僧残像教空”则转向了对社会生活和宗教信仰的思考。在风雨阻隔的情况下,市场萧条,柴草稀缺,僧侣们的生活也显得清冷,宗教仪式似乎失去了往日的热闹与活力。这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对传统生活方式可能面临的挑战的忧虑。

最后,“不妨留滞好,且看夕阳红”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时的豁达态度。他选择欣赏眼前的美景——夕阳的余晖,将暂时的停留视为一种享受,体现了诗人超然物外的情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见解,以及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心态的智慧。

作者介绍
张孝祥

张孝祥
朝代:宋   字:安国   号:于湖居士   籍贯:简州(今属四川)   生辰:1132年-1169年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1][2],卜居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为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父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
猜你喜欢

春夜曲

去年美人未还家,绿窗青春桃始花。

桃花今年只依旧,美人别后长咨嗟。

芳心欲传向谁愬,卷却罗袖弹琵琶。

琵琶声哀思欲绝,衣上啼痕几时灭。

共君别久胡不来,菱花宝镜生尘埃。

君隔扬子江,妾居黄金台。

台虽高,望无极,人万里兮天咫尺。

春水绿波春草碧,来鱼去雁无消息。

日既暮兮月色寒,相思如梦彫朱颜。

青灯炯炯照不寐,揽衣起坐空愁叹。

(0)

牧废苑

一片中原地,纷纷几战争。

至今将不去,留与后人耕。

(0)

白峰岭

仪曹苦厌为山囚,雾障烟屏看未休。

行过白峰三十里,桐庐江上重回头。

(0)

赋西域鹦鹉螺杯

老月沦精射海波,珠绳分秀贯神螺。

鹧斑渍粉垂金薤,鹦喙嫌寒缩翠窠。

樽出瘿藤纹浪异,瓢成椰子腹空皤。

饮馀疑与溪娘遇,一笑相看发浩歌。

(0)

通漕引

汉家鼎定天西北,万乘千官必供亿。

近年职贡仰江淮,海道转输多覆溺。

东阿距泉二百八,瀹济西来与清合。

安流取直民力省,积水浮纲才两闸。

自昔河防争横议,秖办薪刍不胜计。

宣防瓠子至今悲,以彼方兹功极细。

役徒三万期可毕,一动虽劳终古利。

裹粮荷锸去莫迟,行看连樯东过蓟。

休说春潭得宝歌,长笑韦郎空侈丽。

从今粒米斗三钱,狼藉都城乐丰岁。

(0)

宿卓水二首·其二

山水年来满意看,只无幽竹伴幽閒。

从君愿乞龙孙去,栽向西城空隙间。

(0)
诗词分类
讽刺 豪放 咏物 写花 闲适 牡丹 节日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诗人
南怀瑾 李根源 张其锽 李四光 陈布雷 任援道 陶博吾 顾学颉 陈迩冬 吴梅 仇亮 王冷斋 陈衡恪 邱清泉 陈柱 姜忠奎 吕志伊 田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