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佛教文化在东方传播的壮丽景象。首句“白马驮经来洛阳”,以白马载经的典故,生动地展现了佛教初传中国的场景,白马象征着佛教文化的使者,经书则是佛教智慧的载体,它们从遥远的地方来到繁华的洛阳城,预示着佛教文化即将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接着,“楞严笔授此何乡”一句,点出了佛教经典《楞严经》的传授地点,暗示了佛教在这一地区的深入传播和影响。楞严经是佛教密宗的重要经典之一,通过笔授的方式传承,强调了佛教知识的严谨性和神圣性。
“从此法流东土遍”则进一步阐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从洛阳开始,佛教的教义和实践逐渐渗透到整个东方地区,成为影响深远的文化现象。这里的“法流”不仅指佛教思想的传播,也暗含了佛法如同流水般自然流淌,无处不在,深入人心。
最后,“曹溪一水入云长”以曹溪为喻,曹溪是禅宗六祖慧能大师弘法的圣地,此处用“一水”象征着佛教文化的汇聚与融合,如同一条清澈的溪流汇入广阔的云海之中,寓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影响,最终融入了中华文化的海洋,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历程及其深远的影响,表达了对佛教智慧和文化传承的赞美之情。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闻仲高从兄讣
去国万里游,发书三日哭。
久矣吾已衰,哀哉公不淑。
寄书墨未乾,玉立在我目。
天高鬼神恶,生世露电速。
丹心抱忠贞,白首悲放逐。
九阍不可叫,百身何由赎。
文章果何罪,一斥独不复。
上寿阿母前,悔不早碌碌。
送宣书记并寄其兄昙才二公
在吴识昙公,至蜀识才公。
弥天宣书记,晚乃得从容。
是家固多贤,天遣慰我穷。
初秋夏末时,衲子各西东。
子独惜此别,共语夜烛红。
怪我耐逆境,万事一笑空。
子顾知我否,视身如枯蓬。
枯蓬未变灭,姑当付之风。
家世无高年,我今六十翁。
俯仰几时客,结束已匆匆。
那将须臾景,更受忧患攻。
愿言早来归,相就煮晚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