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倒影(dào yǐng)的意思:指事物在光线的照射下,通过反射在水面、镜子等物体上形成的影像。
东山(dōng shān)的意思:指避难、躲藏。
幅巾(fú jīn)的意思:指巾帛的尺寸大小,也比喻事物的规模大小。
毫端(háo duān)的意思:形容非常细小、微不足道。
佳处(jiā chǔ)的意思:指好处、优点、益处。
久已(jiǔ yǐ)的意思:长久以来已经存在或已经发生。
藜杖(lí zhàng)的意思:指用草木做成的拐杖,比喻贫穷。
平生(píng shēng)的意思:指一个人一生的时间。
清欢(qīng huān)的意思:指心灵的宁静和舒适愉悦的感觉。
沙堤(shā dī)的意思:形容沙子堆积而成的堤岸,比喻事物的积累或成就。
树色(shù sè)的意思:指树木的颜色或树木的形象。
吞声(tūn shēng)的意思:指忍气吞声,不敢发声或表达自己的意见或不满。
溪光(xī guāng)的意思:指山间溪流映照的光亮。也用来比喻美好的景色。
向来(xiàng lái)的意思:一直以来,从来就是这样
胸次(xiōng cì)的意思:指胸怀、气度。
自屏(zì píng)的意思:指自己封闭自己,自我限制,不愿意与外界接触或交流。
- 翻译
- 五月的溪流与树木映照出清凉的景象,我头戴幅巾手执藜杖,享受这份宁静的欢乐。
鸟儿无声地飞过屏幕,山景倒映在平静如镜的水面,如同在镜中观看。
美好的景色只适合留在心底,一生的美景早已被我用笔记录下来。
一直以来,都没有在这里修建通往沙堤的小路,谁能想到这里会有像谢安那样的隐居之地呢?
- 注释
- 树色:树木的颜色。
溪光:溪水的反光。
幅巾:古代男子的一种头巾。
藜杖:藜茎制成的手杖。
清欢:清静的欢乐。
吞声:无声。
屏中过:通过屏幕或窗户飞过。
倒影:倒映的影子。
镜里看:像镜子一样看。
胸次:内心深处。
久已付:早已交付,指已经描绘。
毫端:笔尖,指书画创作。
沙堤路:沙堤小路,常指隐士居所。
东山:指隐居的地方。
谢安:东晋名臣,以隐居而闻名。
-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春日闲适之美的诗作,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远的意境铺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与独特的情感寄托。
"树色溪光五月寒"一句,以“树色”和“溪光”勾勒出一个生机勃勃又不失清冷的春日景致。"五月"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被描绘为夏之交际,天气温暖而非酷热,但诗人却用了“寒”字,可能是在表达早晨或傍晚的凉意,或是对那份清冷的独特感受。
"幅巾藜杖接清欢"一句,“幅巾”指的是古时女子的头巾,而“藜杖”则是竹制的拐杖,这里可能是在形容诗人在自然中的悠然自得,享受着清新的山林气息。"接清欢"表达了诗人对这份宁静生活的喜悦。
"吞声鸟自屏中过"一句,以“吞声”形容鸟鸣之细微,而“屏中”可能是指室内或某种遮蔽物后的空间,表现出自然界与人造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倒影山从镜里看"则是一幅奇特的意象画面,用“倒影”来形容山川之美,如同镜中所见,既增添了景致之美,也反映了诗人的审美角度。
"佳处唯堪著胸次"一句,“佳处”指的是这般美好的自然风光,而“唯堪著胸次”则表达了诗人对此情此境的深刻体悟和内心的满足。
"平生久已付毫端"一句,以“平生”指代平常或终身,而“久已付毫端”可能是在说诗人对于这份生活的态度早已了然于胸,且乐在其中。
最后两句"向来未筑沙堤路,岂信东山有谢安",“向来未筑沙堤路”表达了一种自然无需修饰的美好,而“岂信东山有谢安”则是借古代名士谢安隐居东山之事,以此比喻诗人自己也乐在这般清幽自适的生活中。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以及他那种超脱尘世、寄情山水的心境。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