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5月02日(农历四月初五日) 乙巳蛇年 星期五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四月·其一》
《四月·其一》全文
明 / 文徵明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

风雨将春去,清和月天

桐阴摇白日,草色散青烟。

兴寄琴樽外,筋骸杖履前。

若为永昼,窗下有残编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白日(bái rì)的意思:指白天、日间。也可用来形容事情明摆着的、显而易见的。

残编(cán biān)的意思:指文字残缺或文章零乱,形容写作或编纂不完整或不规范。

风雨(fēng yǔ)的意思:风雨是一个形容词词组,用来形容困难、艰险的境遇或艰苦的环境。

筋骸(jīn hái)的意思:指人的身体骨骼和肌肉,也用来形容人的身体健壮有力。

琴樽(qín zūn)的意思:指琴酒两种不同的音乐娱乐方式,比喻人才兼备,能力出众。

清和(qīng hé)的意思:清净和谐,没有纷争。

若为(ruò wéi)的意思:如果成为、如果是

色散(sè sàn)的意思:指颜色分散、散开。

兴寄(xīng jì)的意思:表示因思念而寄托情感。

永昼(yǒng zhòu)的意思:永远白天,没有黑夜。

月天(yuè tiān)的意思:指月亮高悬天空,形容月亮明亮、高挂天际的景象。

杖履(zhàng lǚ)的意思:指老人的拐杖和鞋子,代指年老体弱。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四月时节的自然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考。首句“风雨将春去”点明季节更替,春末夏初之际,风雨交加,预示着春天即将离去。接着“清和四月天”则以清新和煦的氛围,描绘出四月特有的宜人气候。

“桐阴摇白日,草色散青烟”两句,通过动态与静态的结合,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和谐。桐树的阴影在阳光下轻轻摇曳,草地上弥漫着淡淡的青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富有生命力的画面。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摇”字赋予了静态的光影以动态感,使画面更加生动。

“兴寄琴樽外,筋骸杖履前”表达了诗人超越日常琐事的精神追求。琴樽象征着高雅的生活情趣,而“筋骸杖履”则是日常生活中的实际行动。这两句暗示了诗人虽身处现实,但内心追求的是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脱。

最后,“若为消永昼,窗下有残编”则引出了诗人的思考与行动。面对漫长的白天,诗人选择在窗下阅读,以书为伴,寻求心灵的慰藉与知识的增长。这一句不仅体现了诗人的闲适生活态度,也反映了他对学习与自我提升的重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刻的个人感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它不仅是一幅生动的四季画卷,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作者介绍
文徵明

文徵明
朝代:明   字:徵明   籍贯:因先世衡山   生辰: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

文徵明(1470年11月28日—1559年3月28日),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文徵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
猜你喜欢

中峰

聚远最高亭,登临喜倍增。

贪陪青眼客,不见白头僧。

闭户三十载,压云千万层。

龙珠弹落处,一点白莲灯。

(0)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其七十

无像而像,有许模样。不真而真,只个形神。

豁清也千岩万壑而秋,光丽也诸尘百草而春。

恁么来兮,处处相亲。

(0)

偈颂七十八首·其三十

不可以色见,不可以声求。

风定花犹落,鸟啼山更幽。

四衢明自晓,六户冷如秋。

再坐不疑处,杯中弓影浮。

(0)

藤花

蒙茸紫结秀蕤明,远讶霞铺彩凤轻。

碎影照溪羞晚悴,烂香蔓壑藉春荣。

蔓如谀佞依权势,色比空华易死生。

花落水流儴沈约,至今故宅号馀英。

(0)

寒泉

照胆寒泓覆有亭,此泉曾入老坡评。

八诗最得吟梅苦,一盏能消荐菊清。

不拜韬光徵士诏,却传配食水仙名。

银床响绝无人汲,墓在孤山木自荣。

(0)

南乡子.爱阁赋别二首·其一

夜月照千峰。影满荷池静袅风。

明日今宵还感慨,梧桐。叶叶随云扬碧空。

聚散与谁同。野鹤孤云有底踪。

别处要知相忆处,无穷。总在青山夕照中。

(0)
诗词分类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宫怨 贬谪 相思 惜春 惜时 宴会 桃花 愤世嫉俗 怀才不遇 长江 松树 写风 写草 气节
诗人
张继先 钱谦益 邓肃 黄滔 鲍照 杨载 薛时雨 姚勉 赵嘏 袁宗道 段成己 朱元璋 周邦彦 魏初 李舜臣 王安中 曹贞吉 郑文焯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