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当真处才云识,心待归时更叩空。
墨碣字彯池水净,雪房炉射殿灯红。
不同(bù tóng)的意思:不同的方法或手段,却能达到相同的效果。
当真(dāng zhēn)的意思:真实、真心相信或重视某事物。
高山(gāo shān)的意思:高大的山峰,喻指高度、水平、境界等方面达到极点。
海岸(hǎi àn)的意思:指海洋的边缘地带,也比喻事物的边缘或极限。
客途(kè tú)的意思:指旅途中的客人,也泛指在外地的人。
师承(shī chéng)的意思:指一个人通过学习向他人学习并接受其指导,从而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十年(shí nián)的意思:指时间长久,表示时间的长短。
昙摩(tán mó)的意思:形容人的态度不坚定,摇摆不定。
途中(tú zhōng)的意思:指在旅途中,在前往目的地的过程中。
这首诗是明代末期至清代初期的诗人陈子升所作,《归宗寺呈天然和尚》。诗中情感深沉,意境深远,通过对比与象征手法,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之情以及内心的复杂情感。
首联“四十年前恨不同,高山忽仰客途中”,以时间跨度和空间转换为背景,暗示了诗人与高僧之间的隔阂与距离,随后在旅途中突然对高僧产生仰慕之情,形成情感上的转折。
颔联“面当真处才云识,心待归时更叩空”,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情感变化。诗人首次真正认识到高僧的真谛是在面对面的交流中,而内心深处的感悟则需要在回归平静之后,通过心灵的叩问来实现。这里运用了“云识”和“叩空”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认识与领悟的过程。
颈联“墨碣字彯池水净,雪房炉射殿灯红”,通过自然景物和建筑的描写,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庄严的氛围。墨碣上的文字与清澈的池水相映成趣,雪房中的炉火映照着殿内红灯,这些细节不仅美化了环境,也寓意着内心的纯净与光明。
尾联“欣从两世师承地,况自昙摩海岸东”,表达了诗人对高僧教导的感激之情,并强调了自己与高僧之间超越时空的师徒关系。同时,“昙摩海岸东”这一地点的提及,可能暗含了某种特殊的宗教或文化意义,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神秘感。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丰富的象征意象,展现了诗人对高僧的崇敬之情及其内心世界的深刻探索,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浮荣过眼风脱叶,鸳行无复清梦接。
柴门昼闭雀可罗,寒日晖晖弄疏樾。
已种芳兰滋九畹,更遣胎仙舞三叠。
李侯壮志亦可人,举目万里欲横绝。
醉眼时看石棱紫,吟鬓半作霜棘折。
方今圣主躬俭勤,奏赋不须誇羽猎。
中兴盛事要磨崖,老于文字谁踰结。
愿君勉力上扶摇,渺渺云海出飞楫。
莫随铩翮卧穷巷,漫学啼螀吊寒月。
随缘到处是吾庐,风雨飘飖敢定居。
异县逢君如隔世,七年怪我苦无书。
平生出处皆陈迹,大半交游已故墟。
愁绝不知尊酒尽,醉归儿女笑牵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