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暖山初绿,春寒雨欲晴。
- 拼音版原文全文
东 都 所 居 寒 食 下 作 唐 /陈 润 江 南 寒 食 早 ,二 月 杜 鹃 鸣 。日 暖 山 初 绿 ,春 寒 雨 欲 晴 。浴 蚕 当 社 日 ,改 火 待 清 明 。更 喜 瓜 田 好 ,令 人 忆 邵 平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春寒(chūn hán)的意思:春天的寒冷
杜鹃(dù juān)的意思:比喻嘴巴不正直或说话不可靠。
二月(èr yuè)的意思:形容春天来临,气候逐渐转暖。
改火(gǎi huǒ)的意思:改变火势,指调整或改变某种情况或局面。
瓜田(guā tián)的意思:指农田中种植的瓜果。比喻事物的归属权或利益的界限。
寒食(hán shí)的意思:指寒食节,也指寒食节期间的寒食禁火。
江南(jiāng nán)的意思:江南是指中国南方的江苏、浙江一带,也用来形容美丽的南方风景。在成语中,江南多指江苏、浙江一带的地域。
令人(lìng rén)的意思:引起人们某种情感或感受的动作或事物
清明(qīng míng)的意思:指春天草木繁茂、万物复苏的时节,也指清晨的时光。
社日(shè rì)的意思:社日指的是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也称为“立夏”,表示夏季开始。
浴蚕(yù cán)的意思:浴蚕是指蚕宝宝在茧中吐丝吐得多,茧丝多而结实。比喻文章或书籍的内容丰富,文辞华丽,很有价值。
- 翻译
- 江南地区的寒食节来得特别早,二月间杜鹃鸟就开始啼叫。
阳光温暖,山色开始转绿,尽管春寒料峭,雨意却在渐渐消退,仿佛预示着晴天的到来。
在蚕宝宝需要沐浴的春社日,人们准备迎接清明节的到来,更换新火种以示敬神和迎接新生。
更让人欣喜的是,瓜田一片繁茂,这让我想起了那个种瓜的隐士邵平。
- 注释
- 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这里气候较暖。
寒食:古代节日,通常在清明前一天,禁烟火以纪念介之推。
杜鹃:鸟名,又名子规,叫声凄切,象征春天的到来。
日暖:阳光温暖。
山初绿:山色刚刚转为绿色。
春寒:春季的寒冷天气。
雨欲晴:雨后天晴的迹象。
浴蚕:古时习俗,在春社日让蚕宝宝沐浴以祈求丰收。
社日: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清明:中国传统节日,扫墓祭祖。
瓜田好:瓜田繁茂,丰收在望。
邵平:传说中的秦朝隐士,曾在瓜田中耕作。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早春江南的景象,寒食节气之后,自然万象更新之时。诗人通过对早春景色的细腻刻画,表达了一种期待和喜悦的情感。
“江南寒食早,二月杜鹃鸣。”开篇便以寒食和杜鹃的鸣叫设定了季节与环境,传递出一丝生机勃发之感。江南在初春时节依然有些许凉意,而杜鹃的叫声则是自然界苏醒的信号。
“日暖山初绿,春寒雨欲晴。”随后诗人描写了阳光温暖、山色初显的景象,以及即将散去的春雨。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江南早春的柔和美丽。
“浴蚕当社日,改火待清明。”这里提到了农事,指的是在社日(古代农历中的一个节气)进行田间的劳作,同时期待着天气回暖,以便更换炉火。这些生活细节不仅展示了农业社会的生产节奏,也反映出诗人对季节变迁的敏感。
“更喜瓜田好,令人忆邵平。”诗中最后一句表达了对美好瓜田景致的喜悦,并引出了历史人物邵平。邵平是西汉时期的人物,以其清廉著称,这里提及他可能是在赞美当下的安宁祥和,与古人邵平相比,同样令人怀念。
整首诗语言平实自然,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细腻感悟。通过对早春景色的描绘,诗人传达了对新生和希望的美好情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淮西庙梅花独此处有之
荏苒江南村,芬菲腊后春。
逾淮翻不变,映雪已争新。
侠骨香惊俗,冰肤冷照邻。
定非随驿使,直恐谪仙人。
闻笛空含怨,看图恨失真。
应为一时赏,莫与众芳伦。
送刁越州
笑持符印下瀛州,真得千岩万壑游。
父老为郎无自苦,鉴中行乐不知秋。
居人旧俗多姚姒,幕府连城半斗牛。
太守会兼四千石,玺书宁复久淹留。
送范贯之
范叔贫如此,谁当与敝袍。
哀歌困牛角,异味笑乡豪。
相得空长铗,徒归欲二毛。
多惭访夷节,无以慰滔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