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音版原文全文
南 康 军 寓 居 宋 /项 安 世 檥 岸 逢 重 九 ,全 家 上 浅 山 。儿 童 争 险 步 ,城 郭 有 跻 攀 。采 菊 迷 前 路 ,开 樽 对 近 湾 。年 时 欠 帽 处 ,不 见 雁 书 还 。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见(bú jiàn)的意思:不再见到,失去联系
城郭(chéng guō)的意思:指城市的城墙和城门。
吹帽(chuī mào)的意思:指因得意忘形或狂妄自大而不自量力,结果遭受失败或受辱。
儿童(ér tóng)的意思:指年幼的孩子。
跻攀(jī pān)的意思:指努力奋斗,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地位。
开樽(kāi zūn)的意思:指打开酒坛,喝酒作乐。
年时(nián shí)的意思:指特定的年份或时期。
前路(qián lù)的意思:指未来的道路或前途。
全家(quán jiā)的意思:指一个家庭中的所有成员,也可泛指一个团体的所有成员。
雁书(yàn shū)的意思:通过书信传递信息
重九(chóng jiǔ)的意思:指重阳节。
- 注释
- 舣岸:停船靠岸。
逢:遇到。
重九: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全家:全家人。
浅山:不高不陡的小山。
儿童:小孩子。
争险步:争先恐后地走险路。
城郭:城市或城墙。
有:存在。
跻攀:攀登。
采菊:采摘菊花。
迷:迷失。
前路:前方的道路。
开樽:打开酒樽。
近湾:附近的海湾。
年时:每年此时。
吹帽:重阳节的传统习俗,人们会摘下帽子吹走霉运。
处:地方。
不见:没有看到。
雁书:大雁传递的书信,古代常用以寄信。
- 翻译
- 停船在重阳佳节,全家一起登临小山。
孩子们兴奋地竞相攀登,城郭边也有人向上攀爬。
采摘菊花时迷失了路径,举杯畅饮面对近处的海湾。
往年赏菊吹帽的地方,如今已不见大雁传书归来。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项安世在南康军寓居期间,适逢重阳佳节,与家人一同登高赏景的情景。首句"舣岸逢重九",交代了时间是农历九月初九,古人有登高避疫的传统,诗人泊舟岸边,恰巧赶上这个节日。"全家上浅山",展现出家庭和睦,共同参与的温馨画面。
接下来的两句"儿童争险步,城郭有跻攀",生动描绘了孩子们活泼好动,竞相攀登的场景,展现了家庭的欢乐气氛和孩子们的天真烂漫。"采菊迷前路"引用了陶渊明的典故,暗示诗人也在享受着秋日菊花的芬芳,沉浸在自然的美景中。
尾联"年时吹帽处,不见雁书还"则流露出淡淡的思乡之情。诗人回忆起往年在此地赏菊、把酒言欢,期待着远方亲友的书信,然而此刻却只见雁过,未见家书,暗含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家乡的牵挂。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重阳登高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庭团聚的欢乐和诗人内心的情感波澜,展现了宋代文人墨客的闲适生活和思乡之情。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寄莫万安
天生尤物为民瘵,荔枝奔腾自南海。
后来始说闽部采,亦有风人刺丁蔡。
嗟哉万安十室邑,橘比江陵梨号蜜。
尝闻旧日事苞苴,千数私家公百十。
莫侯为令知其然,罢献初从使者先。
其馀诟病置不问,贫友或乞捐餐钱。
忆昨追随秋政热,不但近公如玉雪。
别来已忽露为霜,当念相如多病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