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诗句网 2025年04月17日(农历三月二十日) 乙巳蛇年 星期四
当前位置:小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
《八月十五日看潮五绝·其二》全文
宋 / 苏轼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万人鼓噪吴侬犹是浮江老阿童

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

(0)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阿童(ā tóng)的意思:指小孩子,特指年幼的男孩。

潮头(cháo tóu)的意思:指潮水的最前头,也比喻时代潮流的最前沿或事物的最先进状态。

高几(gāo jǐ)的意思:指程度上超过一定数量或程度。

鼓噪(gǔ zào)的意思:指喧闹、吵闹不休。

几许(jǐ xǔ)的意思:一些,几个,多少

浪花(làng huā)的意思:比喻人的精神风貌或事物的表面现象。

头高(tóu gāo)的意思:形容人的气概或精神状态很高昂,昂首挺胸。

吴侬(wú nóng)的意思:吴侬是中国方言中对上海话的称呼,也指上海人。

犹是(yóu shì)的意思:表示事物虽然已经发生或发展到一定程度,但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注释
万人鼓噪:形容众多人群发出很大的喧哗声。
慑:使...害怕,震慑。
吴侬:指吴地的人,这里可能特指江南一带居民。
浮江老阿童:形容一个在江上漂泊的老者。
欲识:想要了解,想要知道。
潮头:海潮或江潮的最高处。
越山:指浙江一带的山脉。
浑在浪花中:好像完全淹没在浪花之中。
翻译
万人喧闹声震慑了吴地的人们,他还是那漂浮在江上的老翁。
想要知道潮水有多高,连越地的山峦都仿佛沉没在浪花之中。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中秋节观看潮汐的景象。开篇“万人鼓噪慑吴侬,犹是浮江老阿童”两句,通过对比众人的喧哗与自己静默观潮的情形,表现出诗人超脱尘世、独享自然之美的心境。“慑吴侬”可能指的是古代吴地的渔民,而“浮江老阿童”则是诗人自喻,表明诗人已经达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

接下来的“欲识潮头高几许,越山浑在浪花中”两句,则具体描写了观潮的情景。诗人对潮汐的高度产生了好奇,但这股潮水却像融入了远处的越山之中,与翻腾的浪花交织在一起,无法分辨其确切高度。这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力量与美丽的追求。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意象的巧妙运用,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作者介绍
苏轼

苏轼
朝代:宋   字:子瞻   号:铁冠道人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猜你喜欢

题游仙阁白公庙

仙冠轻举竟何之,薜荔缘阶竹映祠。

甲子不知风驭日,朝昏唯见雨来时。

霓旌翠盖终难遇,流水青山空所思。

逐客自怜双鬓改,梵香多负白云期。

(0)

冬夜饶州使堂饯相公五叔赴歙州

丞相过邦牧,清弦送羽觞。

高情同客醉,子夜为人长。

斜汉这过斗,寒云正护霜。

新安江自绿,明主待惟良。

(0)

七言登北山寺西阁楼冯禅师茶酌赠崔少府一首

开士相逢暮饮茶,高楼并坐望三巴。

碧嶂不知何劫石,清江流尽几恒沙。

炉烟处处香慈竹,溪雨朝朝润觉花。

道胜自然长法喜,应令迁客小沩华。

(0)

冬夜和范秘书宿秘省中作

每日得闲吟,清曹阙下深。

因知遥夜坐,别有远山心。

芸细书中气,松疏雪后阴。

归时高兴足,还复插朝簪。

(0)

古词

一合相思泪,临江洒素秋。

碧波如会意,却与向西流。

(0)

批答安禄山贺雪兼赐口号

腊月忻三白,嘉平安四邻。

预知天下稔,先为物华春。

(0)
诗词分类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诗人
郭则沄 储光羲 高适 蒋士铨 陆佃 范仲淹 释敬安 吴镇 王廷相 沈与求 苏洵 吕南公 朱敦儒 王国维 屈原 梁启超 骆宾王 纳兰性德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小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原文及赏析、诗人简介及诗词名句大全。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鲁ICP备2023034539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