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晴每下安巢鹤,潭暮时留听法龙。
-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不曾(bù céng)的意思:从未,从来没有
何处(hé chǔ)的意思:指不确定的地方或未知的位置。
护林(hù lín)的意思:保护森林,指保护自然资源。
林扉(lín fēi)的意思:指大门、门户。
每下(měi xià)的意思:每次下棋、下棋时都下得很好。形容做事每一步都很得法。
衲衣(nà yī)的意思:指僧人穿的衲衣。比喻清贫无聊的生活。
片石(piàn shí)的意思:片石的意思是指独立的个体,也可以指个人在团体中的独立行动。
上方(shàng fāng)的意思:指在位置或地位上高于某人或某物。
微茫(wēi máng)的意思:形容事物微小模糊,难以辨认或理解。
沃洲(wò zhōu)的意思:形容土地肥沃、生机勃勃。
锡杖(xī zhàng)的意思:指古代僧人所用的金属杖,比喻高僧、高人的德行和修为。
岩洞(yán dòng)的意思:指山洞或石洞。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山中僧侣生活的画面。首句“上方何处但闻钟”,以悠扬的钟声引出山寺所在,暗示了僧人的隐居之地。接下来,“深护林扉翠几重”描绘了山林的茂密和僧舍的隐蔽,透露出一种超然世外的氛围。
“卧冷衲衣侵片石,行随锡杖度千峰”细致刻画了僧人的日常生活,他穿着单薄的衲衣,躺在冰冷的石头上修行,手持锡杖翻越重重山峰,体现了僧人的苦修与坚韧。这两句展现了僧人对清寂生活的执着追求。
“松晴每下安巢鹤,潭暮时留听法龙”进一步渲染了山中的自然景象,松树间栖息着白鹤,夜晚潭边传来诵经的龙吟,动静结合,增添了神秘与神圣的色彩。
最后两句“更欲移禅沃洲去,微茫岩洞不曾封”,表达了僧人对更深层次禅修的向往,希望能在如沃洲般幽深的岩洞中深化修行,那里还未被世俗尘封,象征着僧人的内心世界纯净无暇。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追求内心宁静的僧人形象,展现了元代文人对佛教禅修生活的独特理解和感悟。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沁园春.送赵彦伯御史
君按西秦,我走东秦,一尊共开。
恨匆匆行色,无多款曲,区区别语,未易安排。
百二关河,三千道路,前岁如今曾往回。
但休问,过潼关北去,都是诗材。公余应见青崖。
怕念我、兹游无好怀。
□也知巧宦,常居要地,其如公论,不用非才。
北渚光中,华峰影里,放得婆娑亦快哉。
三年里,尽平分烟景,抖擞尘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