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封坞口,疏磬一声流。
风泉僧担冷,花院客筇幽。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清幽的山中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忍草庵的环境与氛围。
首句“白云封坞口”,以“白云”象征着山间的静谧与神秘,将读者带入了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封”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覆盖山口的情景,营造出一种隐秘而宁静的氛围。
“疏磬一声流”则进一步渲染了庵内的禅意。磬声悠扬,仿佛从远处传来,又似乎在空气中流动,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融合,增添了诗的意境美。
接下来的“缘涧分松径,因山起石楼”两句,描绘了庵周围自然景观的美丽与和谐。沿着溪流边的小径行走,两旁是挺拔的松树,而山间则建起了石质的楼阁,这样的场景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体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
“风泉僧担冷,花院客筇幽”则将视角转向庵内。风吹过泉水,带来一丝凉意,僧人挑着担子,行走在庵内,而客人则漫步于花丛之中,手持竹杖,享受着这份幽静。这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庵内生活的宁静与祥和。
最后,“清景堪常住,浮生不自由”表达了诗人对这种清幽生活的向往与感慨。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们可以暂时忘却世俗的烦恼,获得心灵的平静与自由。然而,现实中的“浮生”却往往难以摆脱种种束缚,无法长久停留于此。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忍草庵的自然美景与禅意生活,也蕴含了诗人对于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与反思。
我年三十二,鬓有八九丝。
非无官次第,其如身早衰。
今人夸贵富,肉食与妖姬。
而我俱不乐,贵富亦何为。
况逢多士朝,贤俊若布棋。
班行次第立,朱紫相参差。
谟猷密勿进,羽檄纵横驰。
监察官甚小,发言无所裨。
小官仍不了,谴夺亦已随。
时或不之弃,得不自弃之。
陶君喜不遇,顾我复何疑。
潜书周隐士,白云今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