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朝来(zhāo lái)的意思:指事物逐渐变好或发展的趋势。
叱犊(chì dú)的意思:指父母对子女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教育。
村市(cūn shì)的意思:指农村市场,形容环境简陋、人烟稀少的地方。
多嫌(duō xián)的意思:多次怀疑、多次猜疑、多次嫌隙
谷日(gǔ rì)的意思:指谷物丰收的日子,比喻国家繁荣富强、人民生活富裕安定的时期。
谷口(gǔ kǒu)的意思:指山谷的出口或河流的入口。也用来比喻事物发展到临界点或关键时刻。
江南(jiāng nán)的意思:江南是指中国南方的江苏、浙江一带,也用来形容美丽的南方风景。在成语中,江南多指江苏、浙江一带的地域。
口声(kǒu shēng)的意思:指言辞、声音传达的意义或效果。
农家(nóng jiā)的意思:指农民家庭或农村生活。
清明(qīng míng)的意思:指春天草木繁茂、万物复苏的时节,也指清晨的时光。
使者(shǐ zhě)的意思:指派出去传递消息或执行任务的人。
市朝(shì cháo)的意思:指朝廷政府、官府。也用来形容执政者的统治。
图记(tú jì)的意思:用图像或图表来记录和记忆事物。
五行(wǔ xíng)的意思:五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元素或物质,也代表了宇宙万物的基本属性和相互关系。
箫鼓(xiāo gǔ)的意思:指音乐声,也用来比喻欢乐的场面。
阴晴(yīn qíng)的意思:指天空阴沉或晴朗的变化。也用来形容人的情绪或境况时好时坏。
月令(yuè lìng)的意思:指按照月份规定的事物或工作,也可以指月份。
重阴(zhòng yīn)的意思:指天空阴云密布,形容天气阴沉,没有阳光。
朱幡(zhū fān)的意思:指官吏的红旗,也泛指权力、地位等显赫的标志。
-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时期江南乡村春日农事的生动场景。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农民对天气变化的敏感与依赖,以及他们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进行农事决策的传统智慧。
首句“农家月令重阴晴”,点明了农民在农事活动中对天气的重视,月令即农历月份的农事指导,阴晴则指天气状况,反映了农民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农业生产周期的深刻理解。
“每看春图记五行”则进一步说明了农民在春季开始时,会依据传统的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来规划农事活动,这体现了古代农民对自然规律的朴素认识和利用。
接着,“稻圃雨多嫌谷日,麦田风最怯清明”两句,具体描述了不同作物对天气的不同需求。稻田需要适量的雨水来滋养生长,但过多的雨水可能导致谷物受损;而麦田则在清明时节最怕大风,因为此时小麦正处于关键的生长期,大风可能造成倒伏,影响收成。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农民对特定天气条件的敏感和对作物生长周期的精准把握。
“占乌旧信江南俗,叱犊时闻谷口声”则展示了农民在农事决策中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利用。占乌,即通过观察乌鸦的行为来预测天气或吉凶,是江南地区的一种传统习俗;叱犊,是指驱赶牛群,这里的“谷口声”可能指的是牛群在田间劳作的声音,也可能是农民在田间指导工作的声音,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农耕文化。
最后,“村市朝来竞箫鼓,朱幡使者远催耕”描绘了春日早晨,乡村集市上热闹非凡的景象,人们吹奏着乐曲,庆祝新一年的开始,同时也有穿着红色旗帜的官员或代表,远道而来,催促农民们开始耕种,预示着新的农事活动即将展开。这一场景不仅展现了农忙时节的繁忙与活力,也体现了社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和支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明朝江南乡村春日农事的生动画面,以及农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人文气息。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
漫题三首
乱后他乡节,烧残故国春。
自怜垂白首,犹伴踏青人。
齿落伤情久,心惊健忘频。
蜗庐经岁客,蚕市异乡人。
率怕人言谨,闲宜酒韵高。
山林若无虑,名利不难逃。
南至四首
今冬腊后无残日,故国烧来有几家。
却恨早梅添旅思,强偷春力报年华。
花时不是偏愁我,好事应难总取他。
已被诗魔长役思,眼中莫厌早梅多。
年华乱后偏堪惜,世路抛来已自生。
犹有玉真长命缕,樽前时唱缓羁情。
一任喧阗绕四邻,闲忙皆是自由身。
人来客去还须议,莫遣他人作主人。
洛中三首
秋风团扇未惊心,笑看妆台落叶侵。
绣凤不教金缕暗,青楼何处有寒砧。
不用频嗟世路难,浮生各自系悲欢。
风霜一夜添羁思,罗绮谁家待早寒?
燕巢空后谁相伴,鸳被缝来不忍薰。
薄命敢辞长滴泪,倡家未必肯留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