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后同为客,悲秋奈别何。
一尊停桂水,双剑指牂牁。
这首明代诗人曾仕鉴的《送任陈二子西游》描绘了在战乱之后,两位朋友一同流离失所,面对秋天的凄凉,更添离别的哀愁。诗中充满了对友情的珍视与对未来的忧虑。
首句“兵后同为客”,点明了背景——战乱之后,两人如同浮萍一般四处漂泊。接着,“悲秋奈别何”一句,表达了在萧瑟的秋季里,面对即将到来的分别,内心的悲痛无以言表。接下来,“一尊停桂水,双剑指牂牁”描绘了两人即将分别的场景,一人为酒而停,另一人则指向远方,预示着各自踏上新的旅程。这不仅展现了离别时的不舍,也暗示了对未来未知道路的探索和勇气。
“世已轻贫贱,吾将老薜萝”两句,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感慨,以及自己选择归隐山林的决心。在世人眼中,贫贱已不再被重视,但诗人却选择了一条与世隔绝的道路,准备在山林间度过余生。这种对自由和平静生活的向往,是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一种反叛。
最后,“飘然各歧路,去矣慎风波”表达了对朋友未来的祝愿与担忧。两人即将踏上各自不同的道路,面对未知的挑战,希望他们能够谨慎行事,平安归来。这一句既是对友情的深厚祝福,也是对人生旅途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友情的深情厚谊,也有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思想境界和人文关怀。
鱼跳须过龙门,虎骤不从兔径。
上士闻道勤行,岂以难能为病。
固守满堂之珍,肯使如瓶之罄。
对境一念不萌,应缘六根皆净。
刚克本自沉潜,动直先由专静。
达理必明其权,尽性以至于命。
鼎中水腾火降,炉内阴衰阳盛。
神功妙合虚无,天光潜发泰定。
岂惟出尘离俗,便可超凡入圣。
自怜末学多方,未得大中至正。
莫知斡运帝车,宁解执持坤柄。
丹经苦阅残编,素发羞看明镜。
要求直截真机,速了圆明正性。
何妨万两金成,已是一生事竟。
至言今许发蒙,三沐三薰谛听。
危楼百尺闲临水,玉宇无云天万里。
悠悠山月涌晴空,举头拭目增欢喜。
鱼龙何处深避藏,影落澄江清彻底。
欲揖嫦娥上广寒,古来遭遇应无几。
吾心空洞与物齐,视我如人人如豕。
那堪河岳尽播迁,富贵功名心已死。
世衰俗薄异炎凉,只有高人兴味长。
此时此乐何不赏,瞥眼馀生飞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