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文中出现的词语含义
-
半月(bàn yuè)的意思:半个月亮,表示时间的一半。
可待(kě dài)的意思:可以等待或可靠的人或事物。
萌达(méng dá)的意思:指某种事物开始生长发展,展现出朝气蓬勃的状态。
明朝(míng cháo)的意思:指明亮的早晨,也比喻充满希望和光明的时代。
年丰(nián fēng)的意思:年年丰收,年景丰盛,形容农作物或收入丰富。
人言(rén yán)的意思:指别人的言论、议论。
宿麦(sù mài)的意思:指宿在麦田中的鸟儿,比喻长期在某个地方居住或停留。
天意(tiān yì)的意思:指天命所归,事物的发展与结果由天决定,人力无法左右。
违时(wéi shí)的意思:违反规定的时间。
无复(wú fù)的意思:无法再复原或修复。
遗蝗(yí huáng)的意思:指灾害过去后,幸存下来的蝗虫。比喻战乱或其他灾难过后的残余。
- 翻译
- 新的一年已经接近尾声,春天却还迟迟未到一半。
人们都说不会再下雪了,老天爷是否愿意违背自然规律呢?
冬眠的麦子争先恐后地发芽生长,而遗留的蝗虫数量却在增多。
如果丰收可以期待,我怎会担忧长久的饥饿。
- 注释
- 岁:新的一年。
尽:结束。
春:春天。
犹:仍然。
半月:半个月。
人言:人们的说法。
无复:不再。
雪:雪。
天意:老天爷的心意。
违时:违背季节。
宿麦:过冬的麦子。
争萌达:争着发芽生长。
遗蝗:遗留的蝗虫。
绝类滋:数量大增。
年丰:丰收。
可待:可以期待。
病:担忧。
长饥:长久的饥饿。
-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赵蕃所作的《十二月二十九日雪三首》中的第一首。诗人通过描绘冬末春初的景象,表达了对来年丰收的期待和对自然规律的信任。
首句“岁是明朝尽”,点明时间已接近岁末,暗示着旧年的结束。次句“春犹半月迟”则写出虽然春天的脚步还未完全到来,但已经感觉到它的临近,只是比预计的时间稍晚一些。
“人言无复雪”表达了人们对雪的期盼,可能是因为雪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影响,下雪意味着冬季的结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天意肯违时”则以疑问形式表达出诗人对上天是否会违背季节规律的疑惑,他相信自然界的秩序。
“宿麦争萌达”描述了冬小麦在雪后急于发芽的情景,显示出生命力的旺盛。“遗蝗绝类滋”则暗指如果蝗虫不再繁殖,那么今年的丰收有望,因为蝗灾常常威胁到农业收成。
最后两句“年丰如可待,吾岂病长饥”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期待,他认为只要气候适宜,丰收在望,自己就不会担忧长期的饥饿问题。
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朴素,情感真挚,通过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和生动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农事的关注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