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日,来别南北山诸道人,而下天竺惠净师以丑石赠行作三绝句·其三》全文
- 注释
- 在郡:在官署或郡县任职。
依前:已经。
六百日:大约六百天。
山中:指山里的生活。
不记:难以记得清楚。
还:再。
将:携带。
天竺:古代对印度的称呼。
一峰:一座山峰。
去:离开。
欲:想要。
云根:山石底部,象征着山的根基。
到处:各处。
- 翻译
- 在这郡任职已将近六百天,
山中的日子,记不清究竟有多少回。
-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文学家、思想家苏轼的作品,充分体现了他超脱世俗、胸怀壮志的情怀。诗人在开篇即以“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对时间流逝漠然置之的态度,既有着无常岁月感慨,又不失一种出世脱俗的情怀。
接着,“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则透露出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那不满足于现状、渴望探索更高境界的精神追求。这里的“天竺一峰”是指长安城南的终南山,古代道教名山之一,而“云根”则象征着超凡脱俗之处。这两句表明诗人不仅要到达那片圣地,还想将那种精神状态和境界带给他人,这是一种高尚的情操与理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我生命历程的回顾,展现了苏轼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以及他那不羁的思想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诗中也蕴含着一种对友人、师门的眷恋之情和对美好事物的无限留恋。这正是苏轼性格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既有豪放不羁的一面,也有温婉细腻的情怀。
- 作者介绍
- 猜你喜欢